摘要:“國家安全”成了一個筐,什麼都可以往裡裝。迄今為止,在任何一個案例中,美方均沒能拿出確鑿証據來說明中方企業的產品和經營會對美國的“國家安全”造成任何實質性損害。但是,這倒是不妨礙美國對中國企業、產品和投資項目貼上危害軍事安全、國防安全、能源安全、信息安全的標簽。 |
中美經濟合作是兩國關系的“壓艙石”,其本質是互利共贏。美國針對中國企業的歧視性做法,不僅損害中國企業的正當利益,也損害美國自身的利益
自詡奉行貿易自由主義的美國,經常言行不一。不久前,美國國會通過並由總統簽署的“2013年合並與進一步持續撥款法案”第516條,限制聯邦政府從與中國政府有關的公司購買信息技術設備,即是一個明証。
法案中涉華條款以“國家安全”為由,動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干預中國對美正常經貿活動。此前,華為、中興、三一集團等中國企業的商業活動也曾因危害美國“國家安全”遇阻。
美國信奉“無罪推定”,任何人在未經証實和判決有罪之前,應視其無罪。恰恰在中國企業對美經貿投資問題上,美國大搞“有罪推定”。明明沒有事實和証據的支持,卻預先認定中國企業及其產品有“損害美國國家安全”的意圖和可能性,這種做法與美國自己的法律理念完全相背,荒謬之極。
“國家安全”成了一個筐,什麼都可以往裡裝。迄今為止,在任何一個案例中,美方均沒能拿出確鑿証據來說明中方企業的產品和經營會對美國的“國家安全”造成任何實質性損害。但是,這倒是不妨礙美國對中國企業、產品和投資項目貼上危害軍事安全、國防安全、能源安全、信息安全的標簽。
美方的錯誤做法也激起美國國內不少團體和企業的反對。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主席傅強恩給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領導人寫信,指出美國的國家安全固然重要,但這不應該成為保護主義的借口﹔專門針對中國,禁止採購中國制造的任何東西,顯然超出了合理的安全關切的范疇。
部分美國政客、政府機構,甚至一些企業之所以如此熱衷拿“國家安全”阻撓中國對美出口和投資,背后關鍵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借中國企業對美出口和投資等事項炒作“中國威脅論”。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在美國根深蒂固,容易得到一些輿論認可,且政治成本低,甚至還可在政治上得分。二是打著“國家安全”的幌子,行保護主義之實。特別是在信息產業等一些高新技術方面,中國企業具有競爭力,個別美國企業為打壓競爭對手,不惜詆毀對方,制造不利輿論。一些國會議員等政客出於保護自己選區就業等目的,也制造借口,對中國企業出口和投資設置障礙。
中美聯系緊密,利益交融。中美經濟合作是兩國關系的“壓艙石”,其本質是互利共贏。美方動輒以“國家安全”為由,給對美出口和投資設置障礙,這種做法同美國限制高科技產品對華出口如出一轍。美國針對中國企業的歧視性做法,不僅損害中國企業的正當利益,也損害美國自身的利益,既嚴重違背公平貿易原則,也嚴重損害中美互信。
中國政府重視中美雙邊經貿合作,多年來通過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商貿聯委會等機制,積極推動兩國經貿關系穩定健康發展。美方不要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應切實採取措施,摒棄對中國企業的歧視性措施,多做有利於中美互信和兩國關系發展的事。更不要死抱“冷戰”思維不放,玩“零和”危險游戲。(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