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有了回憶才會精彩。然而,我們回憶的伊始,車站和車廂始終充當著背景。它們是靜止的,但在我們心裡,它們也可以是律動的。綠皮火車用它那直屬年代的背景色彩,扣動著幾代人的心弦。毫無妝點的朴素、一如既往的平和,它代表著那個年代,緩緩駛入我們記憶的深處。 |
一部《致青春》勾起了70、80年代人的集體青春回憶,這不,就連裡邊的綠皮火車也引發了大家的懷舊熱潮。(5月13日 中新網視頻)
不可否認,上月下旬開始公映的《致青春》是部相當出色的電影,影片沒有絲毫夸張造作的成分,從一幫70后學生入學開始,故事一路輾轉綿延。雖然講的都是校園故事,可是對人物用心的刻畫換來的卻是7、8兩字頭群體的集體懷舊。
懷舊熱潮興起,源自我們對學生時代的回憶。然而,片中多次出現的綠皮車卻又在諸位的回憶上添上了色彩斑斕的一筆。走南闖北,放眼大地。包括筆者在內,相信很多人都是這麼過來的。多數大學生活都會游離在在一個熟悉的城市和另一個陌生的城市之間。從未出過遠門的我們,第一次“背井離鄉”,北上、南下追尋著那時心中的理想。這段經歷其實是我們一生中極為珍貴的。
其實,每個年代都有值得回憶的東西。在我國,大眾對鐵路的認知程度頗高,作為民眾出行的首選,鐵路入選民眾“回憶錄”可謂是實至名歸。綠色的車廂承載著太多“青蔥”歲月的影像。大包、小包、歡送、落單。幾年的同窗情,分別於車站。舍得、舍不得、高興亦或傷心。那都是人生喜悲的橋段,那都是通往成熟的必經之路。
人生,有了回憶才會精彩。然而,我們回憶的伊始,車站和車廂始終充當著背景。它們是靜止的,但在我們心裡,它們也可以是律動的。綠皮火車用它那直屬年代的背景色彩,扣動著幾代人的心弦。毫無妝點的朴素、一如既往的平和,它代表著那個年代,緩緩駛入我們記憶的深處。
那些哭過、笑過的曾經已被就業后的現實所“包裹”。我們涂上了“偽裝”,加重了“戒心”。我們開始變得世故。並由此來贏得來自別人口中的夸贊。在現實中,我們失去了很多,我們摒棄了單純,在現實這條“河流”中開始漂行。誰都不知道各自的終點在哪裡。或許《致青春》不能完全把我們“拯救”出現實。但是至少,片外的我們已經開始懷念起電影膠片中的“綠皮車”,正是它把我們帶回了純情的學生年代,也正是它定格了我們青蔥歲月裡那些相遇和散伙的最終畫面。(胡曉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