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許,80后不太容易被概念所感動,顯得不那麼有“朝氣”,但這應視為具有獨立判斷能力的體現,是歷史的進步。難道非要他們聽到兩句虛擬的口號,便立刻豪氣干雲、血脈賁張?我們因此而造成的悲劇還少嗎? |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應隻讓年輕人奮起,更不應凡事都從孩子抓起,希望年輕人有朝氣,關鍵看成年人怎樣作為,能否為他們鋪好路,搭好橋,能否營造出一個公平、公正、健康的大環境。
“似乎在一夜之間,80后一代集體變‘老’了。”近日,有媒體發出這樣的感慨,批評年輕人“先是懷舊”,“再是嘆老”。接著,作者自信滿滿地開出藥方:“青年在時代的召喚前應當奮起,更有擔當和責任感。”
青年人暮氣重,這是客觀事實,但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應盲目高呼大詞。試問:80后一代怎麼不奮起了?怎麼不擔當了?怎麼沒有責任感了?這一代中不也涌現出韓寒、劉翔、郎朗等優秀分子嗎?他們取得的成績,乃至展現出來的精神風貌,並不比老一代人差。
也許,80后不太容易被概念所感動,顯得不那麼有“朝氣”,但這應視為具有獨立判斷能力的體現,是歷史的進步。難道非要他們聽到兩句虛擬的口號,便立刻豪氣干雲、血脈賁張?我們因此而造成的悲劇還少嗎?
年輕人應該有行動力,但更應有思考力,年輕人應該有激情,但更應有冷靜。在“中國奇跡”的背后,80后同樣做出了巨大貢獻,展現出極高的職業精神、全球視野與專業水准,怎能忽略不計?
問題在於,在我們的傳統中有一種抱怨文化,遇到集體困境,不是先反省自己,而是總想著讓別人背黑鍋。有了話語權,不談解決方案,專門批評他人,隻破不立,所以問題一拖再拖,板子卻都打在弱勢群體的屁股上。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應隻讓年輕人奮起,更不應凡事都從孩子抓起,希望年輕人有朝氣,關鍵看成年人怎樣作為,能否為他們鋪好路,搭好橋,能否營造出一個公平、公正、健康的大環境。
80后是獨特的一代人,他們從小承擔著沉重的課業,好容易大學畢業,找工作又是一道難關,到了婚姻年齡,高企的房價又讓他們無所適從。他們的生活條件確實更好,但他們遭遇的精神條件、人文條件、制度條件又如何呢?不想方設法解決這些現實的困難,反而居高臨下地命令他們“奮起”,未免太過武斷。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古人尚且能看到大環境與個體精神發展之間的關系,現代人不應對此視而不見。雖說“愛之愈切,責之愈深”,但隻有為80后鋪好路,搭好橋,他們才能不辜負社會對自己的美好期待。 (蔡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