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海外版]說說英式“擴招”

2013年05月17日08:53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摘要:后來保守黨和自民黨聯合政府上台后,新教育調研結果《布朗報告》發布。依據這份報告,財政對教學的直接補助砍去80%,取而代之的是學費翻倍增長,但政府至少在表面上承諾不讓優等貧困生受影響,開始了“選擇性”擴招。

如果你問我英國教育界最有英國特色的是什麼,我覺得不是中學階段的文法學院教育,也不是劍橋、牛津和我所在肯特大學裡尚還保留的傳統住宿學院制,而是英國教育界對“擴招”這件事長達一個世紀的痴執與糾結。沒錯,“擴大招生”這個想法從上個世紀40年代初就一直是英國教育界的頭等大事。對於有著頑固社會分級和深厚精英傳統的英國來說,“高等”教育似乎壓根就是讓人愛怨交加的事情。

自1944年的英國《教育法》提倡“教育機會平等”以來,“擴招”幾乎是每一屆英國政府都要花一番功夫,希望留下自己政績的項目。首先上世紀60年代的《羅賓斯報告》提出的“能力論”,即針對讓那些傳統上不會考慮高等教育的家庭之子女,“凡有能力者均應由高校提供學習之所”。和這個讓高等教育走進工人家庭,讓“新”學生走進校園的號召所呼應的,是上世紀60年代末在工黨領導下各種新式大學的興起,比如肯特大學、約克大學、華威大學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有趣的是,這些新大學集體有個綽號,叫“平板玻璃大學”,因為為了突出教育時代之“新”,他們在建筑上多採用鋼筋混凝土和平板玻璃這些摩登材料,和維多利亞風格的紅磚大學及牛津、劍橋的古典之風迥然不同。

但是雖然學校外形摩登了,裡面的課程設置還是老式經綸並不實用,因此“新”學生其實並未增加。上世紀80年代末,英國換保守黨當政,政府又連發教育白皮書,要大學反思擴大教育種類,尤其強調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一時高等教育貌似有全民參與的趨勢,但是當時的政府推行教育市場化,實質上使很多經濟收入低的家庭處於劣勢,所以真正將大眾引入高校仍然沒有實現。

上世紀90年代末,布萊爾和工黨新政的競選主題就是“教育,教育,教育”。1997年工黨執政第一年就發布了《肯尼迪報告》和《迪林報告》兩份對現今英國高校都很有影響的文件。當然,這也是英國高教開始從免費到收費的開始。但英國人對“擴招”兩個字還是非常認真的,在以往幾次推廣高教不盡如人意的試驗之后,英國政府開始強調不僅要把大學生的數量提高,還要改變大學內的人口組成,比如性別比例、種族比例、家庭經濟比例及年齡比例。新千年工黨曾向全國許諾要把高等教育普及率提高到50%,不過這個豪言壯語並未實現。

后來保守黨和自民黨聯合政府上台后,新教育調研結果《布朗報告》發布。依據這份報告,財政對教學的直接補助砍去80%,取而代之的是學費翻倍增長,但政府至少在表面上承諾不讓優等貧困生受影響,開始了“選擇性”擴招。

總之,“擴招”讓英國幾屆政府忙活了小一個世紀。其實至今什麼算擴招,怎麼擴招仍是學術上和政治上爭論不休的問題。但我覺得贊嘆的是,之所以大學招生也能引來如此長期的高政治投入,是因為英國人相信教育才是提高社會階層流動的最主要途徑。英國對擴招的執迷背后是一個社會對教育的信仰。

(張悅悅  寄自英國)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