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6 07:43: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顯然,無論是出於手術成功后的慶祝,還是因為闊別手術室的依戀,把患者當成“行貨”,把手術台、無影燈、止血鉗、呼吸機當成背景,如此自拍都有違醫療規范。 |
“醫生辛苦那麼久保住了我的腿,想不通為啥大家要批評他們”——手術台上患者的一番自白,讓醫生自拍事件波瀾再起。曾經義憤填膺的人們面面相覷:我們該如何辯論下去?難道還要隨著劇情起伏,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
輿論風向的搖擺不定,正是這一風波持續發酵的關鍵。先是,醫生在手術室身穿制服的自拍照在網上廣為流布,瞬間引爆了網友的憤怒:“醫德去哪兒了?”而后,隨著更多信息曝光出來,人們開始理解堅持做手術長達7個多小時的醫生,不少人把憤怒指向“報道不真實又沒有善意”的媒體。圍繞醫生道德與社會倫理的爭論,仍然劍拔弩張,仍然牽動著每一個人。
顯然,無論是出於手術成功后的慶祝,還是因為闊別手術室的依戀,把患者當成“行貨”,把手術台、無影燈、止血鉗、呼吸機當成背景,如此自拍都有違醫療規范。但是一些媒體在轉發圖片時,忽視了手術成功、手術室以舊換新等關鍵信息,直接使用“患者還躺在手術台上,醫護人員們卻擺起POSE自拍”的表述,很難說不是言過其實、夸大其詞。
即便醫生失德在先,但正是媒體的貿然跟進,進一步放大了矛盾、加劇了撕裂,讓醫患信任成為最大的受害者。這樣的教訓還少嗎?湘潭孕婦事件中,“產婦手術台上死亡,醫生全部走光”的過激描述,讓醫生蒙受不白之冤﹔南京女護士被打事件中,“女護士被打癱”的不實報道,抵消了人們的同情心。醫患矛盾本已傷痕累累,我們不應再傷口撒鹽,媒體作為社會的瞭望哨,應該成為分歧的彌合者,而不是矛盾的制造者。
醫生的過失被放大,媒體的公信受質疑,社會公眾把更多精力浪費在自拍合理性的技術認定上……這恐怕是一場沒有贏家的爭論,無論哪一種觀點勝出,它所獲得的獎勵都很可能是社會信任的受損。只是,在唇槍舌劍之際,我們恰恰忘了去追問事件的“原罪”:是誰把深藏私域的照片,不假思索地放到了公共空間?
“我們一起在這裡站了9年,到最后想要合照”。醫生的自拍,其情可憫,連當時的患者也表示理解。問題是這些私人領域的灰色言行,一旦擴散到公共空間,難免造成理解上的畸變與錯位。每個人都懂得這個朴素道理:臥室中的竊竊私語,如果拿到公堂上公之於眾,便很可能大異其趣。醫生的淚水,網友的怒火,其間的隔閡與錯位,正是來自私域和公域的差別。
在信息時代,比特之海不斷沖刷著私域的河床,尤其在朋友圈等社交媒體上,公共空間與私人領域的界限更加模糊。揭人陰私、發人密事,已經不再需要媒體這個中間環節,每個人在手機上稍一滑動,就能將個人隱私匯入網絡海洋。一旦打開互聯網這個魔盒,結果可能完全有悖初衷,畢竟,“對於互聯網,未知遠遠大於已知”。這本就意味著,捍衛私域,是互聯網帶來的一道時代命題。如果認為自拍不當,可以向當地有關部門反映,是不是比貿然放到網上更為穩妥?讓私人的歸私人,讓公共的歸公共,或許就能避免這場無謂的風波。
自拍事件的主治醫師“邊看網友評論邊流淚”,即便自拍不對,堅持做了7個多小時的醫生所應得的,也不該是掩面飲泣。在私人領域與公共空間的界面上,每個人都是守護人,一次不經意的點擊,或許就能對他人或社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不論是醫院微信公號的主持人,還是其他自媒體的發布者,對於這些可能的危險,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