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7 02:39:00|來源:新京報|字號:
艾滋病人的生存權和工作權保障,才是“艾滋病拆遷隊”背后更深層命題。讓艾滋病患者重歸社會、獲得一份權利和尊嚴,需要從紙上的明文規定,真切轉換為他們可感知、可享有的日常生活一部分。
近日,河南“艾滋病拆遷隊”事件掀起輿論波瀾。《新京報》記者調查河南有的地區發現,參與“艾滋病拆遷隊”的艾滋病患者,是通過所謂“熟人”介紹,而參與者是見不到這些生意背后的“大金主”的。“金主”不直接出面,由“嘍?”找人,酬金也通過“嘍?”支付。這種看似鬆散的組織結構,其實有著隱秘的主導鏈條。
“艾滋病人”竟然成了某些人手中漁利的工具,數目眾多的艾滋病人被組織起來,形成規模可觀的灰色產業,這樣的現實讓人吃驚。那麼,這些負責向艾滋病參與者支付酬金的“嘍?”,以及背后更見不得光、卻又控制了一切的“金主”,到底是什麼人?司法機關需調查清楚,嚴究其法律責任。
與此同時,“艾滋病拆遷隊”究竟與當地政府之間,存在怎樣的利益瓜葛?也有必要追問。
眾所周知,拆遷背后往往都有地方政府的影子。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地方政府的寬容,“艾滋病拆遷隊”也不敢在當地無法無天,民眾也不會對此噤若寒蟬。“艾滋病拆遷隊”存在這麼長的時間,成為當地公開的秘密,當地政府部門無疑難辭其咎。
對於河南“艾滋病拆遷隊”事件的問責應當徹底,一方面讓法律不至於成為“艾滋病拆遷隊”的旁觀者,另一方面則是避免類似事件重演,也是對各種顯性或隱形暴力拆遷行為的嚴正警告,絕不能容忍類似行為繼續侵犯民眾合法權益。
當然,對於“艾滋病拆遷隊”暴露出的艾滋病患者困境,我們也不能忽視。綜合媒體報道,不難發現,許多成為違法幫凶的艾滋病患者,是迫於無奈才作此選擇。艾滋病患者雖然都納入低保,但低保,尤其是農村低保的保障水平,實在太低。雖然此外也有一些補助,不過是杯水車薪,無法令這些患者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另外,由於特殊的身份,艾滋病患者往往難以工作維持生計,正如有患者所說,“干不了重體力活,進廠當工人過不了體檢關,做小生意沒人敢買,做大生意又沒資本,生活十分窘迫。”
艾滋病人的生存權和工作權保障,才是“艾滋病拆遷隊”背后更深層命題。讓艾滋病患者重歸社會、獲得一份權利和尊嚴,需要從紙上的明文規定,真切轉換為他們可感知、可享有的日常生活一部分。這是政府部門未來應大力推動的,如加大宣教力度,消除對艾滋病患者的誤讀﹔政府和事業單位率先垂范,為艾滋病毒感染者提供工作機會,同時通過政策激勵、促使更多企業和機構吸納艾滋病患者,以及設立專項資金,扶持艾滋病患者的自主創業,從而解決艾滋病患者生存之困。
艾滋病患者和被逼拆遷民眾,同為底層弱勢群體,兩者相互傷害,這是社會的悲劇,我們絕不能讓這樣的悲劇重演。
拆遷,艾滋病患者,金主,艾滋病人,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