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1月11日11:5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崔永元缺席了1月8日举行的中国慈善年会。本来,他应该作为传播公益的先进典型,在官员和明星云集的会场里接受致敬,获得奖杯。可那天晚上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到首都机场附近的皮村“小剧场”,主持一场属于打工者自己的春节晚会。
在第二天的报纸上,你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关于慈善年会的消息,却找不到那场打工者春晚的只言片语。因为它实在太不起眼儿了。那里没有明亮的演播厅,豪华的嘉宾名单,华丽的演出服。那里,连红地毯都是二手的,就更别提什么出场费了。50多名演员,操着不同口音的打工者,在两个半小时演出结束后只是在附近的小饭馆里吃了顿晚饭。
但这是他们所拥有的时间,这里有属于他们的舞台。在简陋的晚会现场,那种时常从头顶上空传来的巨大而冷漠的飞机轰鸣声,暂时被歌声与微笑替代了。
晚会导演王德志是个34岁的内蒙古小伙子。18岁时,他想上春晚说相声,便一个人从乌兰浩特跑到北京。刚下火车,他就揣着自己写的相声段子到中央电视台门口,传达室工作人员淡定地告诉他:“今年春晚节目已经敲定了,明年再来吧。”
王德志没有回家,而是选择留在北京打工。他做过跑堂和大厨,发过小广告,蹬过三轮车送水。短短几十个字就可以浓缩他在北京的十几年,却无法浓缩一个异乡打工者的艰辛。不仅如此,他还要忍受这座城市没缘由的坏脾气,比如没带暂住证,就要被拖进村子大院,毫无尊严地蹲在地上。
2002年,王德志和其他爱好文艺的打工者一同成立了打工青年艺术团。他们用业余时间到工地上给工友们表演,唱着自己的身份迷茫,唱着总是讨不到的工钱。2012年是艺术团成立十周年,他们打算办一场属于打工者自己的春节联欢晚会。
王德志终于在春晚舞台上说上了相声。他穿上米色工装,对现场200多名同样身为打工者的观众说着他们都经历过的故事。
除了语言类和歌舞类节目,还有几位打工者,穿上自己的工作服,戴着安全帽、黄色胶皮手套,扛着铁锹、挥着拖把、举着铲锅、捏着小广告,在红地毯上走起秀,转身亮相时也是劳动式的——一个弓箭步。
晚会筹备阶段,在所有经费“也就千八百块钱”的情况下,居然有人提出让崔永元作主持人这个“想也不敢想”“谁也不能打包票”的主意。
小崔答应了这个邀约,这几乎让皮村人不敢相信。当晚,他“翘”掉了一本正经的慈善年会,穿着黑色皮夹克在北京城乡接合部的舞台下候场,还不时掏出手机,为台上这些并非明星的小人物拍照。
王德志还编排了一个《昨天今天明天》小品的打工版——《在城市安个家》。他在小品中扮演的,正是崔永元的那个角色,打工者小郝和小王则扮演一对在工厂里结识的夫妻。女演员小王挺着八个月的大肚子,裹着一条长围巾。这个曾在河南打工的姑娘,如今是儿童打工子弟项目组的一员,她马上就要当妈妈了。
坐在聚光灯下,小王温柔地摸着肚皮,说出自己的愿望:希望孩子将来能在自己工作的地方考大学。这时,不需要什么表演,因为对着肚子中的宝宝,以及皮村打工子弟小学的孩子们,她真的就是这样希望的。
把相隔20多公里的两场晚会联系到一起,并非要在它们之间比出个高低。只不过,崔永元在其中选择了那个并不璀璨的会场。一场晚会重要与否,从来不在于会场布置得有多光鲜、有多少高官出席、邀请到多少媒体,崔永元用他的选择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对于皮村那些打工者来说同样如此。那个没有暖气、只能靠灯光取暖的会场里,有属于他们自己的重要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