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中国互联网不可能“开倒车”

2012年05月11日11:22    来源:《环球时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国内首个微博社区公约于8日出台,本月底就将执行。联系到最近个别网络名人的微博被关闭,有人据此认为中国的互联网言论自由在“开倒车”。
 
这种说法是对一个复杂大问题贴简单的价值判断标签。中国互联网今天的用户量、网上信息总量以及网上意见对国家政策的触动能力,都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需要加强管理也是社会的多数意见。中国既无“开倒车”的现实需求,也完全没有这样做的时代条件。
 
互联网给中国的社会管理带来了一些纷扰,但它的正面意义是压倒性的,对这一点的社会共识也是绝对的。网络蕴含的巨大社会价值和潜力正被全社会逐渐认识,它提供了公民参与的接口,创造了某种议政功能,带动了社会进步。对这一切根本就无处“开倒车”。
 
然而对于互联网的问题,全社会都须予以正视。不能一谈问题,一碰它,马上就被扣上“压制言论自由”的帽子。
 
互联网信息的社会责任质量显然参差不齐,有些制造了社会公正的突破点,创造了更有力量的舆论监督。但也有一些信息就是公然或暗中反社会的,以及反中国宪法的。靠公众的自然辨别能力应对这一切,不是中国信息安全的底线所能允许的。监管的必要性几乎不需证明。
 
互联网管理既是官方和业内共同编制规则的过程,也是监管与互联网各种现象相互磨合,共同促进社会适应性形成的过程。比如微博这一互联网工具的出现就是突破,微博里的各种尖锐言论亦不断构成突破,但这些突破不可能毫无边界,它们或者有不用力过猛的自觉,或者在越过极限时受到控制。
 
这种在“边界”附近的冲突是中国现阶段必然发生的。中国处于特殊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不够稳定,这时舆论、包括互联网舆论保持一定理性仍很重要。中国社会目前承受不了所有人在大众传播平台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弄虚作假的“水军”更加有害。
 
中国的政治框架与西方不同,孰好孰坏只能由历史证明。然而不同的政治框架必然有不同的舆论生态,这种区分性是一个大的现实。硬是说有些话“为什么在美国可以说,在中国就不可以说”,这种提问几乎就是抬杠。
 
今天的中国绝对不是与西方相比一无是处的国家,有很多在中国做得到的事情,在西方未必做得到。比如大多数中国人的人生方向是越过越好的,而非越过越差。这并非在每一个国家里都理所当然。
 
中国不仅会,而且必须不断前进。信息和言论的不断开放是中国前进的前提条件,也是伴生结果。前进就要有突破,突破就要有磨合,全社会应当对这种磨合的复杂性越来越熟悉,也越来越熟练。避免激烈摩擦是最理想的,这需要各方的智慧和胸怀。
 
推动中国前进的不是单一力量,而是合力。一些特别想不通的人,那些难以释怀的抱怨和委屈,往往是只看到自己的力,而看不到合力的波澜壮阔。所以我们想说,活在今天的中国并且想“做点事”的人,一定得有一点境界。
 
(责编:邹雅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