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中国经济转型的决心需要很坚定

2012年06月01日10:55    来源:《环球时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中国今年以来的实际经济数据同计划数据是近年来最接近的之一,但招来的“失望声”似乎也是最多的。最近全球舆论界纷纷猜测中国是否会出台“2.0版4万亿刺激计划”,新华社前天明确否定了这种猜测,亚太股市全面下挫。
 
情况表明,中国经济增速应当降下来的口号虽然喊了多年,真到下降临头,社会的种种不情愿就开始上浮。中外其实都有嘴上不明说,但却把中国经济再朝“高增长”推的动力。
 
中国不走4万亿刺激经济增长的老路,并非当时那样决策就错了。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的情况很危急,不被美欧金融危机拽下深渊是那两年中国经济的头等关切。但那个关头过去了,今天中国经济的困难显然不是“危机型”的。
 
中国今天更多处于“常态”中。国内经济问题如消费拉动还不够高,投资规模有波动,都不是新的。出口难做也并非头一次遇到。再拿几万亿出来搞刺激,其产生正面作用的空间比上一次要小得多,而负面作用即使仅仅是上一次的重复和叠加,也够中国呛。
 
我们既然决心搞转变增长方式的经济转型,就应把这个决心坚持下去,不能刚遇到一点困难就发生动摇,在到底要什么的问题上患得患失。
 
老增长方式持久不了而且负面性难以消化,这个判断经过了千锤百炼,我们不可因为转型的风险大,就回到老路上躲避风雨。
 
中国社会正逐渐形成一种不该有的“潜共识”,那就是,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必须不间断持续下去。似乎中国人的福利、中国的社会稳定,甚至执政党的合法性都系在“中国经济保持高增长”上。
 
中国经济需提高增长的质量,要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以及任何国家不可能永远高增长,这些话显然不是所有人从一开始就说得发自肺腑。
 
中国决不可把这个国家的“正确性”以及全社会运行的支点完全放在高增长上,因为历史上的确没有过连绵不断的高增长,某种形式的经济危机任何经济体都领教过,中国实在没有理由把自己当成“神”。
 
中国经济这一轮的一帆风顺经历了较长时间,但我们不应放弃承受力的建设,无论经济本身,还是社会心态,包括政治结构,都应有能力承受一段时间内的经济不景气,这样的宽松量是中国向前走必须有的弹性。
 
一个好的社会运行体系就是能抓住发展的机遇,同时在节奏的任何位置点上都能游刃有余,在高峰大张旗鼓,一到低潮就乱成一团,这种“打摆子”型的国家不会有前途。
 
中国现在不仅有空间和资源,而且也还有时间建立“全天候”的发展适应性。中国经济在今后一些年仍将是世界最好的之一,中国城市化和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短时间内各种问题都可能发生,但长期的经济向好确定无疑。
 
要把实事求是带向经济计划的制定和对社会预期的引导上。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堪称世界性传奇,但中间的大问题也出过。今后30年很可能还是这样,每一段具体时间内都问题重重,但连起来看,所有嘈杂最终都汇成中国向前走的咚咚脚步声。
 
社会永远有具体的抱怨和不满,以及失望,但要让社会有整体的乐观和信心,与中国的宏观真实情形相对应,这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大国必须认真做的。
 
(责编:邹雅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