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怎能以上访人数衡量改革成效

2012年06月06日11:25    来源:长江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 黄策舆(北京 职员)
 
佛山事业单位改革收官,减少机构140个,收回编制965名,至今无一人上访,以其“无痛改革”的样本意义已赢得各界关注。(6月5日《中国青年报》)
 
4年改制,佛山以无一人上访的“无痛”记录脱颖而出,但是,仅仅将目标满足于无一人上访,是否曲解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意义?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在于明晰市场、政府、公益三者的权界,让政府由“万能型”向“守夜型”转变。此次改革,涉及4000万人的切身利益,126万个机构,规模可与30年前的国企改制相提并论。与造成大量上访专业户的国企改制相比,佛山的“无痛”记录的确值得一提。
 
但是,佛山的“无痛”,在于花钱买稳定,这对于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可望而不可即。而将“无一人上访”作为改革成效,将注意力集中于上访人数,而非实际解决事业单位的发展走向,实质上还是损害了群众利益。
 
事业单位改革10年有余,至今步履维艰,其中各种利益博弈必然触目惊心。若仅仅考量上访人数,沉浸在“无痛”的幻境里沾沾自喜,却忽视了一个基本问题:改革的钱从何而来?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替绩效不良的事业单位买单,只求社会稳定,不追究绩效差的原因。这样的典型,又给后来者树立了怎样的模范?
 
对访民来说,上访是利益诉求无法满足的最后一搏。当法律在权力面前失声,只能期盼以特权压制特权。这固然有“官本位”观念的影响,更多是出于现实的无奈选择。
 
在部分官员的执政理念中,法制始终高于法治。即便有信访制、网络问政和民主代议制的普及,民众使用这些渠道保护权益的技巧还不熟练,要么依赖上访,要么求助媒体。媒体取代居委会,取代法庭,挟大众注意力凌驾法条之上,动辄媒体审判,轻则舆论监督,实质上早已跨过媒介中立的底线,这样的倾向着实危险。
 
不求过程正义,只求结果“无痛”,至今没人上访,就值得弹冠相庆了么?
 
(责编:邹雅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