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纪委学奢侈品知识能否有效反腐?

2012年09月19日11:31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一块不小心“泄露天机”的手表,都可能让官员们深陷漩涡。近年来,相关新闻可谓层出不穷。为此,有媒体转述一位纪委干部的话,他说,近几年,已经开始组织纪检干部学习一些关于艺术品和奢侈品的知识。(9月18日《都市快报》)
 
在当前官员因奢侈穿戴而“东窗事发”的现象多发的语境下,作为我国制度性反腐重要代表机构的纪检部门,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奢侈品知识,应该来说,是一种正常的业务学习和专业补课,实在不应被附加过多的价值争议。但现实中,它所引发的近乎反常的舆论关注,恰恰更值得我们关注。
 
有媒体曾随机抽取分析北京法院2005-2007年间审理的100件受贿案,在受贿官员过年时收受的礼单中,作为传统送礼大件的轿车与房子分列第二和第三,“小件奢侈品”则排名第一位。不难理解,腐败生态发生变化,反腐手段也理当相应有所跟进。纪检部门学习奢侈品知识,可被视为是一种对于腐败新迹象的回应。
 
但是,纪检部门提高对于奢侈品的认识程度,不应止于辨别奢侈品,更应当把握奢侈品和腐败可能存在的关联。这表现为,当公众质疑某个官员的奢侈品穿戴,或是接到类似举报时,纪检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内介入和受理,回应舆论质疑,以此在舆论和制度反腐上形成联动。
 
此外,当奢侈品已成为反腐利器之时,纪检部门不能够仅停留在知识普及的状态,更应主动走在公众的前面。如果说“网络曝”是叮“有缝的蛋”,那么纪检部门则应承担起如何运用常规性反腐手段,保障制度反腐重担。如最近沸沸扬扬的陕西“表哥”事件,报道说杨达才还在正常上班,而关于他那些价值不菲的名表,当地尚没有任何回应,这不能不让人对常规反腐制度失望。
 
奢侈品并无原罪,它得以在某些地方的官场盛行,其背后的反腐制度生态才是公众关注所在。更多官员在看到有官员因为高调而付出代价后转而低调,人们更期望,制度性反腐手段能跳出一般性的“符号反腐”,真正成为反腐利器。
 
□朱昌俊(媒体人)
 
(责编:邹雅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