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制衡“支架滥用”不妨引入专家评估

王艳春

2012年10月15日15:2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近日,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在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表示,我国一半的心脏支架都不靠谱,通过植入支架来介入治疗心血管疾病存在滥用的情况。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台心脏介入手术平均使用约1.6个支架,依此推算,2011年中国介入支架使用量超过65万个。(10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心脏支架为何被过度使用?原因之一,是安放支架能给医生带来“差价回扣”。一个成本仅为3000元的国产支架,卖给患者时价格动辄数万,进口支架的“牟利黑幕”更让人瞠目。另一个原因是,在“以药养医”传统的间接怂恿下,动辄安支架已经成为心血管治疗领域的“流行病”。
 
  不过,当下的问题,并不在于支架手术及支架本身靠不靠谱,而在于支架手术的必要性常常缺乏必要论证。患者急于摆脱病痛,与医生在专业知识和医疗信息方面又不对称,往往会如鱼肉一般成为“被支架”的对象。
 
  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个基于医学科学伦理的悖论。一方面,医生有根据经验和专业知识判断病情,并给出治疗方案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医生专业水平的良莠不齐,也导致了诊治精确度的差异及误诊的可能性;此外,现代医疗检测及器械医疗技术的发达,亦助长了医生全面综合诊疗的技艺退化及惰性增加。医疗资源的区域性分化,客观上也让医生没有太多时间去耐心诊疗每一位病人。
 
  这些因素“失衡”催生的“偶然误差”,是支架滥用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推动因子。从这一点来看,支架滥用其实也是现代社会“诊疗粗糙化”的一个侧面征兆。医生和患者都没有太多主观精力去选择“最优化”的治疗方案,都有意无意地直奔最快最简单的“手段”而去。这种短平快,尽管可能短时间内“治标于无形”,但因此产生后遗症及护理上的麻烦也让人担忧,其隐患也很大。
 
  所以,除了要出台刀砍“以药养医”的机制,对于植入心脏支架及重大疑难疾患的治疗,应尽快引进专家评估委员会制度。从医生的患者人均问诊时间、到检查、开药等一系列环节,评估医生治疗方案的合理性。
 
  如此,有利于规避医生为追求看病效率,而粗线条、流水线式作业。对于安放支架这样的可能会引发各种后遗症及高昂医药、养护费用的诊疗手段,医生也须尽到告知的义务,尽可能呵护患者独立选择的空间,保障其知情权。
 
  祛诊疗之粗率,在“看病难”与“看病贵”并现的今天,很难一蹴而就。但如不从思路及机制上积极革新,类似“滥用支架”的过度医疗乱象难从源头上有效监控。成立医疗专家委员会定期抽查医生特定诊疗病例,不失为一个可以尝试的制衡之举。
 
  (王艳春)
 
(责编:李文慧)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