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广网17日刊载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学博士伍湘陵的评论文章分析台湾人才流失的原因。文章指出,薪资结构不合理、创业环境恶化、教育结构与社会需求不一致、产业空洞化和僵化的揽才政策这几方面原因导致了台湾人才的流失,因此要解决台湾人才外流问题,必须是多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流失带来的社会冲击。
全文摘编如下:
台湾之所以能在上世纪60年代迈进四小龙之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重视人才的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台湾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人才却在不断的外流,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台湾人才流失已经严重影响其经济的发展。台湾“中研院”曾在2011年发表“人才宣言”,呼吁相关部门正视台湾人才流失的现状。根据台湾“人才宣言”中的统计数据,过去10年来,台湾合法居留的外侨约49万人,外籍劳工约40万人,白领阶层及技术人员仅约2万人左右,而每年自台湾流出的人口则约2至3万,其中白领阶级占绝大多数,台湾俨然成为高层次人才的“净输出地区”。甚至新加坡当前已把台湾人才流失作为其人才政策的一个反面教材。导致台湾人才外流的因素很多,但具体来说,其主要由以下几大因素叠加而至。
一、台湾薪资结构不合理。台湾薪资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其薪资偏低,缺乏吸引人才的竞争力。台湾薪资并不是一直低,只是薪资近10年来“冻涨”,加之CPI指数一直飙高,从而导致薪资缩水。与当前大陆的薪资相比,尤其是白领阶层的薪资,大陆的薪资水平是台湾薪资水平的1-1.5倍。可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高薪资的吸引下,台湾人才纷纷外走。较低的薪资水平,加之高企的物价,很多台湾年青人以至于感叹自己属于“青贫族”。
二、台湾地区创业环境恶化。创业环境对人才的流动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创业型人才,这主要在于创业环境为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很好的通路。但是目前台湾创业环境却一直不尽如人意,首当其冲的是当前热炒的房产与地产。过高的房价与地租让大部分台湾创业型人才外走周边地区,寻找新的创业平台。
三、台湾教育结构与社会需求不一致。近年来,台湾高等教育急速扩张,但同时又缺乏特色,由此导致许多毕业学生找不到工作,而纷纷逃离台湾到周边地区如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寻找新的就业渠道。另外作为台湾技能人才培育的高职类学校,因缺乏“双师型”老师而面临生源不足。因此作为传统教育的学校失效,而作为高职院校又面临失能,教育结构的不适应导致台湾人才输送的动力不断减弱。
四、产业空洞化。在台湾岛内生产成本的大幅升高的背景下,许多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外移到大陆,由此出现产业的空洞化。产业空洞化不仅导致产业增长的萎缩、就业下降、内需不景,同时更为严重的是,产业的大量外移更是带走了许多传统技术工人以及部分创业型人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就不断往大陆及东南亚其它地区外移。发展至今,台原来大型的生产型企业基本都已将其基地移出,由此带走的人才已使当局倍感头痛。
五、僵化的揽才政策。台湾僵化的揽才政策主要体现在对流入其地区内部的人才存在过多的限制。具体来说,这些限制主要包括对工作经验、工作薪资、工作时间、行业等。过多的限制,大大降低了其揽才、留才、育才政策的效果。
总的来说,台湾人才大量流失由多方面因素叠加而致。因此要解决台湾人才外流问题,必须是多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流失带来的社会冲击。(伍湘陵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