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9日10:04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本报特约评论员 徐立凡
经济增长方式比经济增长数据更重要。如果单纯强调经济增幅而忽视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那么不仅等于是对粗放式增长方式的鼓励,而且最终会导致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经济数据,三季度GDP同比增7.4%,创14个季度以来新低。
GDP7.4%的增幅,不同角度的解读会对经济现状及未来政策预期得出不同结论。纵向比较,中国经济长期保持8%至两位数的高速增长,7.4%并不亮丽。但如果与其他主要经济体横向比较,7.4%已属不易。实际上,这一增长速度也并未背离年初确定的全年7.5%的经济增长目标。前三季度的总增幅仍高达7.7%,考虑到第四季度随着外贸订单的大量增加,出口经济进一步转暖,可以预期,今年全年的GDP增长仍将高于预定目标。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存在下行风险,因此制订了稳增长的首要调控目标。在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控状态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显示了经济触底回暖的信号。
但是,在GDP数据之中,仍隐藏着另一个信号。具体来看,前三个季度工业增加值、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10%、14.1%和20.5%,这显示,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这也与今年各地出台的庞大投资计划相互印证。零售销售虽然仍处于平稳增长中,但是如果剔除通胀因素,则增长是个位数,仍然是经济驱动力中最弱的一环。这表明,经济增长方式距离以消费内需为主要动力的目标仍然相差甚远。
经济增长方式比经济增长数据更重要。如果单纯强调经济增幅而忽视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那么不仅等于对粗放式增长方式的鼓励,而且最终会导致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
今年决策层将GDP增长目标调低到7.5%,十二五规划将GDP增长目标定位在7%,就是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预留时间和空间。在GDP公布之后,尽管创下了14个季度以来新低,但未来政策的展开很可能不会延续过去的老套路:速度一慢就想法刺激。
因此,GDP7.4%不是货币政策进一步放开的触发条件。近期以来,央行一直通过逆回购方式调节流动性,审慎立场已经十分明确。这也就意味着,无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利率,都还有待对经济宏观面的进一步观察。
从刺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出发,其一,是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的运行基础,优化实体经济环境,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保证经济增长和就业率少受冲击。其二,是加紧通过收入分配改革等财税政策的优化,夯实启动消费内需的基础。
如果这两件事做好了,即使外围环境再度恶化,即使GDP增长从高速转向了匀速增长,导致经济数据不那么亮丽,也不会伤害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而且,这样的增长更真实,与百姓生活的相关度也越高。
相关报道见今天B48—B49版
(原标题:GDP7.4%释放两种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