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9日16:07 来源:《环球时报》 手机看新闻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18日文章,原题:抢了再说?) 不久前,在广州地铁车厢里上演了这样一出闹剧。一名年近70的老先生和27岁男子抢座位,并为此扭打起来。事件发生后,中国媒体纷纷开始报道地铁纠纷。结果,北京报章上周就一口气“发掘”了两起地铁打架事件。
地铁打架事件引发中国舆论思考文明素质问题。有人批评中国社会部分人素质不够,总是为一点小事就开打;更有人疾呼,频繁发生此类事件凸显社会的道德缺失。但又是什么致使人们丢失道德价值观,选择遗忘敬老尊贤、遵守秩序等耳熟能详的教诲?
在地铁上起摩擦,多半都是因为推挤、抢位或插队。这其中,都围绕着一个“抢”字。 “抢”字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不论是买东西或上厕所,总有人会假装不知长长的人龙是在排队,插到你面前。
公共资源不足,有需要的人确实不得不抢。但为了抢而不顾社会秩序,不顾是否伤害他人权益,才是最大的问题。
靠关系、权力和金钱就可以在职场上一帆风顺,甚至在生活中罔顾王法,已成了一部分中国人对社会固有的印象。被这种缺乏公平和公正性的环境包围,任何的机会和福利,人们都只有靠自己想办法去抢,因为只是守秩序、靠实力已不足够。
插队、抢位等生活上的不文明举止,实际上也不过是这种心态的“衍生品”。对不公平现象的担忧被带到生活中,看似再微不足道的事也都是“抢了再说”。在不受公平制度保护的环境里竞争,人们只能硬生生地放下所有是非感、价值观,因为不抢就得不到。(作者黄慧敏)
(以上内容仅为转载,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