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张颐武:奋斗精神仍是中国前行的动力

张颐武

2012年10月25日09:31    来源:《环球时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张颐武

最近一些年,人们常抱怨青年一代似乎奋斗精神不足,努力向前的进取心不够。看看公务员考试人数,一个相对安稳舒适的“好”位置,让竞争人数几年来连创新高;看看网上一些希望更舒适生活、强烈厌倦竞争和奋斗的帖子所表现的社会心态……从这些,可以看到中国不少年轻人面对一个新的社会环境,心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今天的80后90后,无论是自身条件,还是所处的社会条件都和过去几代人大不相同,中国社会这些年经济高速增长,虽暴露了诸多问题,但发展速度仍然是全球最快的,人们收入提升的速度也最快。中国社会告别匮乏已是现实,同时“中产化”速度正在加快。一方面随着大城市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进入“中产化”的状况越来越明显。而土地价格的提高虽引发了拆迁等问题,也使得不少人获得相当大的经济收益。这种收益几乎是过去难以想象的。另一方面,三四线城市经济发展,大部分人收入提高,中产化速度加快。同时80后、90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得到的关爱远远超过前几代人。即使是家境并不好的年轻人,他们受到的呵护和关爱也是他们的前辈无法想象的。这当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年轻人随着条件改变而产生的心态变化却值得我们高度关切。

这种“中产化”的年轻人往往厌倦艰苦劳作,也厌倦长时间努力工作。他们往往缺少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渴望获得一种平淡安稳的生活。同时媒体和社会也常常渲染一种不需要努力和艰苦工作就能够获得舒适生活的想象。这种想象常常是以对西方社会福利的极度丰裕的报道和渲染来进行的。就连俄罗斯,也曾被微博上的一些帖子渲染为到年龄就福利分房,无需工作就有保障的地方,引起许多年轻人啧啧惊叹,无限羡慕。而今天流行的“拼爹”、“富二代”等,一方面有其渴望社会公正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复杂心态。在嘲讽和批判中难免夹杂着嫉妒与羡慕。全球讨论的所谓“中产阶层陷阱”,其实就包含着这种在稍一富裕之后所出现的安于现状和懒于奋斗的心态。年轻人往往对社会的期许和要求高,而对自己的期许和要求低;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高,而对自我奋斗的依赖低;对发泄情绪表达自己想法的意愿高,而对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社会和自我的意愿低。

其实事情很简单,社会的发展永远需要努力奋斗,今天的中国仍处于和巴西、印度、南非等国相似的发展水平上,处于在全球竞争中不进则退地奋斗的时代。而个体生活的改善和提升固然需要社会努力,但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在任何社会,没有奋斗精神,没有努力争取的舒适都是不可能持久的。任何高福利后面都有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福利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的水平。中国的发展就源于30多年来中国人含辛茹苦地努力奋斗。

毫无疑问,社会应该给年轻人更多关爱更多福利和保障,我们也应该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这些都无需争论。但与此同时,中国青年一代仍然需要当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奋斗精神,需要“中国梦”的激励,也需要更多对责任的承担。这些也都无需争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作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责编:张岩)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