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的幸福感打分?我真的不会。从小就不擅长考试的我,对分数完全没有概念。60分对我来说并不可忧,90分亦不可喜。反正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不能被分数束缚住。但如果拿枪指著我的脑袋,硬要我给自己的幸福感打分的话,我会希望是∞。因为幸福与否,大抵和自身是有很大关系的。
最近,网上掀起一股关于“港漂”的讨论。我甚至不知道这讨论开始的由头是什么,等我关注到时,已经有很多人撰写了不少文章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我看了其中一些文章,某派的作者,是钟情于讲述自己从内地来到香港的种种“不幸福”的。比如,如何在香港遭受歧视,如何被同学、同事边缘化,如何忍受狭小得只能放得下一张床的住宿条件……我一边看,一边反思:同样是新移民,难道我就没有这种类似的遭遇吗?为何我就并不介意这些呢?
遥想初来香港时,2003年。虽然因为小学曾在深圳上过两年学,基本能听懂广东话,但是开口说还是很有障碍。就好像胡适说他小时候去上海,浓重安徽口音的上海话总会被嘲笑一样,我的“普粤”也常被人揶俞。我和同学讲广东话,同学便很“体谅”地跟我说:“你还是用普通话吧……”另外,港式洋泾浜也让我头疼。比如去冲印店洗照片,店员问我:“嘥屎?”问了3遍看我都不回答,大抵以为我是日本人或韩国人?才用英语说:“Size?”像这样的遭遇林林总总,甚至被英文老师点名说过我的“Chinglish”口音。换作以上那些写文章抱怨“港漂”生活凄苦的作者,会不会又觉得受了某种歧视了呢?
我觉得是我的人生经验帮助了我。我从小东奔西走,祖籍福建,在浙江、广东、香港生活,没有什么“落地生根”的概念,这也迫使我从小,就去思考“身份认同”的问题。重要的不是我在哪里出生,而是我对哪里有认同感。于是,我就是哪里人。不是吗?那些从小到大都在北京、上海生活的年轻人,大抵是不需要作这样的思考的吧?一座城市,既是生你的地方,又是教育你的地方,如果你愿意,还可以是你工作养活你的地方,让你孕育下一代的地方--故乡即一切。所以,突然把你丢到香港来,当然会不适应。更何况,能够来香港的内地年轻人,大多自诩为精英——精英怎麽能受人歧视呢?太不像话了!
这,或许就是那些自称“港漂”的人总是无法获得幸福的原因吧?所谓的“局外人”,首先视对方为一“局”,你在外面,进也进不去,我都替你着急。莫如没有这个“局”吧?华人世界或许找不出第二个城市,像香港这样包容接纳外来者。因为香港从来都是个移民城市,根本就无所谓“真正的香港人”。抛去那张身分证,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是香港人。在巩俐主演的电影《梦醒时分》(1992)中,有一段这样的独白:“香港被称为东方之珠,的确是个很特殊的地方。她有一颗巨大的包容心,包容著五百四十多万由各地来寻求自由的不同种族人士,一旦来到这儿,就会舍不得离开。这儿的历史是一个奇迹,没有太多资源,又位于东西文化的夹缝之中,所以在这儿的人完全凭着自己的努力公平竞争,跟公平的制度,使之成为今天的香港。”这样的一座城市,你尚且无法融入,那还能指望什麽呢?不如回家卖红薯吧?
幸福的人,到哪里都是幸福的;不幸的人,到哪里都是不幸的。我听朋友说,所谓的“港漂”有个高级圈子,全都是精英,出入中环,月薪在6位数以上。他们拒绝说广东话,素日不是说普通话,就是说英文。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在香港永远住下去,对香港的社会新闻也漠不关心。我想说,倘若他们觉得自己不幸福,活该,真的。我的意见,已经在微博中说得很清楚:“不知道为什麽,最近有群叫‘港漂'的人吵吵嚷嚷。他们争论自己是香港人还是内地人,争论要不要留在香港,争论香港到底好不好……我看不必争论了,‘港漂’肯定不是香港人。香港人哪会想这些问题?无论你在香港四年、八年还是十年,但如果你仍觉得自己活在一个叫‘港漂’的圈子裡,你真失败。”
(本文转载自“许骥-新浪博客”,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