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媒体集萃

曹林:抵制住了酒驾的诱惑,我还是不安

2012年11月02日09: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摘要:最终选择不酒驾,并非规则意识的结果,而是利益衡量的结果。在利益的考量中,觉得被抓住的可能性比较大,自己又伤不起,于是选择守法。

前天晚上,我成功地抵制住一次酒驾的冲动与诱惑。可能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斗争。

几个朋友来单位做客,我开了车,本可名正言顺地不喝酒,但我一向厚道,作为“主人”,为示对客人的尊重,还是喝了几杯,准备将车留在单位,人打车回家。饭后在单位门口等车,10多分钟都没有出租车经过,这时思想开始斗争:喝得并不多,而且走环路,应该不会碰上警察。可又担心万一被交警拦下来,一个违法者以后就没脸写评论了。即使侥幸没碰到交警,可有了第一次,底线突破、胆子大了后,必然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这样下去总会出事,或被抓住或出车祸。就这样纠结了十几分钟,好几次都冲动着想去取车了。快斗不过时,看到远处一辆空驶的出租车驶来,我如释重负,松了一口气,赶紧招手。

回家后将这段“思想斗争”写到微博里后,引起很多网友的共鸣,当然也有朋友批评我不该有这样的斗争:酒驾醉驾什么的,想都不应该想,应该“狠斗私字一闪念”。

第二天醒来,打开微博,看到了好几位朋友@我,让我看一条新闻:宁波一位3岁孩子的美女妈妈酒驾车祸离世。新闻是这样报道的:“好醉,还是得开回家。”这是网友“安娜830321”在8月19日04:09发布的一则微博,照片上的她醉眼朦胧,视线模糊。她的人生也最后被定格在了这张朦胧的图片上。高速交警宁波支队官方微博确认,这位美女妈妈已于当日因酒驾去世。截至11月1日,“安娜830321”的最后一条微博已被转发 25264次,评论13225次,上万名网友都在留言里寄托哀思,呼吁“真爱生命,远离酒驾”。

心情非常沉重,很受震撼——不只像一般旁观者对醉驾教训的反思,或对一个生命逝去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在是否醉驾上我刚经历过一场心理斗争。虽然我最终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但我知道,那不是价值观的胜利,这种选择和胜利是非常脆弱和偶然的。如果那辆出租车再晚到几分钟,也许我就没有耐心去等,而自己去冒险开车了;如果一念之差让冲动压过了理智,后果不堪设想。

浏览网友“安娜830321”生前的微博,能发现她经常喝醉,经常酒驾和醉驾。也许她第一次醉驾时,也与我有过一样的心理斗争和挣扎。不过,也许因为她内心的价值观不够强大,也许因为挣扎了很久都没有等到那辆让自己解脱的出租车,最后选择了醉驾。而且正如她所期待的那样侥幸,没遇到交警。这恰恰是最大的悲剧,如果第一次醉驾时遇到了警察,尽管会受到惩罚,但能成功遏制违法冲动。第一次的侥幸在意识中积累起对规则的藐视,胆子越来越大,养成醉驾习惯,就难免会出事。

面对网友“安娜830321”醉驾身亡的悲剧,充斥于我内心的不仅是后怕,更有对自己内心那种脆弱价值观的警惕。相信在这个悲剧面前,很多人都会有所警醒。这是人的一种本能,交警部门可以统计一下,每当媒体曝出这种悲剧之后几天中,酒驾和醉驾率是不是会有一个直线下降。或者当曝出“高晓松醉驾被扣”这类新闻时,会有同样的直线下降——人们是被吓出来的。可是,这种“吓”是靠不住的,“惨痛案例的警醒效应”持续时间会很短,不久后人们就会忘掉。

像我这样的思想斗争,也是靠不住的。即使“天使战胜了魔鬼”,也不靠谱。因为,最终选择不酒驾,并非规则意识的结果,而是利益衡量的结果。在利益的考量中,觉得被抓住的可能性比较大,自己又伤不起,于是选择守法。可是,如果某一次挣扎中,觉得醉驾的利益更大,对自己有好处,害处可以承受,就会选择醉驾。所以“利益”是很游离的,很多国人就是如此,规则对自己有利,就遵守,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去违反。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没有永远的规则,这样的意识支配下,社会秩序是很脆弱的,也远离了真正的法治。只有将选择建立在一种对规则的真正尊重上,而不是功利主义上,正确的选择才不会成为一种易碎品。

功利主义者认为,只要加大惩罚,就可以遏制酒驾。现在的惩罚已经足够大了,可这种威慑力是有限度的。到了一定程度,必须依赖每个人内心对规则的坚守,而不是寄望于利益的衡量。其实,越是对自己的不利的时候,越考验着一个人坚守规则的品性。仅对自己有利而选择,那只是本能。

另一个需要突破的错觉是,很多人习惯把交警当敌人,与交警躲猫猫,以躲过警察为荣——把警察当自己可以违反规则的敌人。其实,不应该把警察当敌人,而应当成一个保护每个人利益不受违法者侵害的友人。醉驾酒驾,害己更害人,警察抓醉驾,不是害司机,而是保护司机。

提个小建议,交警部门可强制司机在车内驾车者视野可及之处张贴一张“拒绝酒驾醉驾”的提示,像烟盒上的“吸烟有害健康”那样,做一种提醒。曾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公共场所无人售咖啡,让买咖啡者根据自己对咖啡的估价付费。咖啡机上每周贴不同的提示,贴一朵“玫瑰”的那一周,每个人付的钱都很少;而如果贴一双“眼睛”,每人的付费会高很多,更接近一杯咖啡真正的价格。“那一双眼睛”逼视和提醒着人们要守规则。

一起对自己内心的那双眼睛承诺吧:永不酒驾,永不醉驾。

分享到:

(责编:邹雅婷)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