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人民日报报系言论

莫贪书,思考!

2012年11月16日09:35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张悦悦    字号:
摘要:前两天一个学生来找我,说她对经典社会学理论很困惑,问我有没有能帮助她“开窍”的建议。我拍拍她手中那一大摞笔记,跟她说:“莫贪书,思考!(Don't read,think!)”这句话其实不是我说的,是叔本华说的。

我一直有个歪理论,就是“坏小孩”长大了比较容易当好老师。因为我上学的时候就是一个坏小孩,不过是个很会考试的坏小孩,所以成绩一直不错,但翘课、开小差什么的样样在行。现在自己当了老师,仍对那些曾让我昏昏欲睡的课程耿耿于怀,所以备课时常从一个“坏小孩”的角度想,琢磨怎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捕获到。若坏小孩当了老师倒容易满足:当我看到学生每节课都能满满记好几页笔记时,我立马就觉得他们都是勤奋的好学生!

但有一点我觉得挺奇怪:中国人常说欧美中小学注重素质教育,学生不迷信分数。现实中,我发现其实限于应试的死啃书本是全世界本科生的通病。比如我在课上问,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特性是什么,大部分人第一动作是哗哗哗地翻找笔记,然后照本宣科地给出详细的答案,不过他们对这些答案的含义并非完全理解。如果我再追问,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社会又是什么关系,学生们在低头寻找标准答案无获后,都迷惑地抬头看我,每个人脸上都写满委屈:“它们之间明明是相隔三个课时的关系(即没什么关系)”。

我先生小巴说这是因为学生还不够努力,学习还不够认真。小巴在大学时是个特别刻苦的好学生,每每听到我说起大学时开小差的经历,他都如同听到恐怖故事一样,惊得瞪大眼睛。可我的直觉恰恰相反,我觉得他们的症结是书念得太多了,笔记记得太详细了,完全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

因此我决定给学生教点“坏”,教他们怎么把书“越读越薄”。这周的课,学生们被要求阅读七八十页的文献,他们一脸迷茫地来到课堂,表示抓不到头绪。我发给他们每人一张纸,上面有提取自必读文献的十来个关键词,然后要求每七八个人分成一组把这些概念以图表方式串联起来,串联方式可以有多种,只要能讲出道理即可。很多学生看到这些词都有点懵,因为他们通篇看完了书又全忘了。有个学生甚至问我:“这些真的是从文献里提取的吗?还是你故意测试我们?”后来学生分组攒头讨论,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把这些概念,或者说把七八十页的文献内容,以不同方式串在了一起,时不时发出“噢!”这样恍然大悟般的感叹。那节课我其实什么都没讲,最后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这节课有帮助吗?”当我看到几乎所有学生都使劲地点着头,真是欣慰。

大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回答“是什么”(what)这类问题,而且要回答“怎么是”(how)这类问题,因此20多页笔记不如把一沓子阅读材料浓缩在一张思维图上。前两天一个学生来找我,说她对经典社会学理论很困惑,问我有没有能帮助她“开窍”的建议。我拍拍她手中那一大摞笔记,跟她说:“莫贪书,思考!(Don't read,think!)”这句话其实不是我说的,是叔本华说的。

(寄自英国) 

分享到:

(责编:邹雅婷)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