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媒体集萃

环球时报:改革气氛浓烈,少偏激就是支持

2012年11月26日08:44    来源:《环球时报》    社论    字号:
摘要:全社会的改革呼声很强烈,实际改革却越来越难,这并非是我们的社会变“虚伪”了,而是因为利益结构变复杂了。

李克强21日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烈触动了舆论,他对改革重要性的描述成为连续几天的热议焦点。这同十八大之前舆论对改革的频密呼声形成了对流与会合。

恰是最近几天,贵州毕节发生五名流浪儿童死亡,重庆北碚区区委书记不雅视频被曝光,所涉官员都迅速被免职,官方反应之快前所未有。高层对改革的强调与地方纠错、反腐的新气象也在汇合。这一切形成了某种令人鼓舞的预示。

改革已是中国支持率最高的政治概念,但今天实践改革,其真实支持度却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折扣。比如官员财产公开问题,问到谁谁都会说支持,但实际推行却很难。河南周口市搞“平坟复耕”是对风俗和占地之间的一次大胆平衡,但在舆论上遭到的抵制非常多。

全社会的改革呼声很强烈,实际改革却越来越难,这并非是我们的社会变“虚伪”了,而是因为利益结构变复杂了,一项改革的牵动面比早年大多了,表达反对意见更容易了,利用改革搅浑水制造危机的风险更多了。

改革的旗帜猎猎招展,但对改革具体认识的分歧却在增大。中国主流意见的改革是对国家现有体制不断革新和完善,探索强国富民之路。但舆论界始终有一种颇有影响的声音,认为改革的真实含义应是逐渐颠覆中国现有政治制度,让中国“西方化”。当不同人说“改革”表达的价值取向南辕北辙时,改革就会增加甄别政治方向的额外难度。

另外一些网上意见领袖谈改革时,常把官方定性为最终的“利益群体”,推动了今后改革就是“改党革官”观念在舆论层面的逐渐渗透。按照这样的逻辑,只要不根本性地触动“政治体制”,就不算改革。

中国社会必须从这个想当然的逻辑中跳出来,恢复对改革的宽阔畅想。改革30多年,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没变,但中国的经济现实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的政治感受也与过去截然不同。中国的政治体制既有变革,也有坚持。中国的改革是整体性的,由人民大众过美好日子的愿望不断驱动。改革不能成为少数政治自由主义者的冒险乐园。

改革是中国全社会高度参与的事业,触及的是全体中国人。如果宣扬今后的改革只是针对官方的,就会引偏社会的预期,使舆论对改革的社会难度估计不足。比如中国过去的改革曾一时制造了大量下岗工人,社会是有代价的。近年热议的一线城市户籍改革,所涉利益调整非常复杂,必须平衡把握。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各领域都创造了丰厚的利益增量,从而减少了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痛苦。今后改革是否顺利、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进一步创造利益增量的能力。为减少改革的阻力,要尽可能避免让改革成为缺少资源增进的就地利益重新分配。

李克强的讲话再清楚不过表明了新班子进一步推动改革的决心,中国改革的大气候相当浓烈。全社会都应支持并维护围绕改革的共识,反对用偏激主张搅乱改革氛围,这是以实际行动推动改革。与国家大的改革政策唱对台戏,宣扬用复制西方的做法或者主张回到过去,都是对改革的扰乱。有时给改革出难题的人,恰恰是在互联网上改革调门喊得最高的一些人。

改革是战略部署,也是实践过程。与前苏联的改革不同,中国的改革赢在了实践的坚决和稳健。但愿这个决定了中国命运的关键性经验会长期伴随这个国家。

分享到:

(责编:李文慧)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