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贞昌兼任“中国事务委员会”召集人,意在卡住较开放的蔡英文和谢长廷,并冀望2014年“七合一”选举能有较好的成绩。 |
民进党宣布设置“中国事务委员会”,由党主席苏贞昌兼任召集人。台湾《中华日报》25日发表社论指出,苏贞昌兼任“中国事务委员会”召集人,意在卡住较开放的蔡英文和谢长廷,并冀望2014年“七合一”选举能有较好的成绩。在这种“小朝廷”思想下,民进党怎能出现引领台湾前途的力量?
社论摘编如下:
民进党宣布设置“中国事务委员会”,由党主席苏贞昌兼任召集人。原来各方期待这个组织名称为“大陆委员会”或“两岸委员会”,并由谢长廷担任召集人,结果全都落空了。
民进党为了加强和大陆交流,设置“民、共交流平台”机构,众人皆曰必要。但机构名称有无“中国”二字,成为能否从“独派”脱困而出,或故步自封甚至向后倒退的指标。但以“独派”为主力的保守派赢了。名为“中国事务委员会”,意在将“中国”国际化,并以“台湾、中国,一边一国”的“两国论”为框架。大陆坚决不接受“分裂主张”,民进党哪有建立“民、共交流平台”的可能?
民进党多位中生代认为,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无非是苏贞昌向“独派”妥协的结果,这个结果必然造成原欲开放竟反内缩的格局,亦即“中国事务委员会”不是“民、共交流平台”,而是“整合党内两岸政策共识”一种机制,向外发展陷落为整理内务,功能已然大不相同。
谢长廷“调酒之旅”返台后,提出“宪法各表”主张,从两岸关系现状看,这个主张还是落后的。不过,他虽仍不承认“九二共识”,但承认有“九二精神”,毕竟在绿营已跨出了一大步,民进党应正视此一主张,即使反对也该有个说法。但谢长廷之于“独派”显然如芒刺在背,全力封杀他成为“中国事务委员会”的召集人,说明民进党连小小一步也不愿跨出去。
这个结果无疑是挡路的大石头,对民进党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极为不利。从民进党内部观察,“铁杆子台独”如姚嘉文等人不会投入选举,他们坚持“台独”,要的只是“势力”而非“权力”,好似“占上山头”啸聚一方。另一些人如“立委”、地方首长、地方“民代”,他们只求顾好选票,随时炒作民粹,鼓吹意识形态,便自以为当选无虞。纵横在小选区的这些人,只要有势力便足矣!根本不在乎选票是否过半。
然而,迄今五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显示,都是国民党和民进党之争,对于两党两岸政策主张,选民倾向接受国民党。蔡英文在今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败北后说:“民进党只差最后一里路。”这“一里路”指的应是两岸政策主张。一里路,只是形容词,也可能是十里路、百里路,说明民进党在两岸关系的开放程度不如国民党,在最后关头将成为胜败的关键。
谢长廷曾表示,如果民进党两岸政策主张不采取开放态度,持续僵化保守,可能会成为“永远的在野党”。有此看法者,民进党内和其支持者所在多有,奈何“主流思想”仍难敌“势力思想”。谢长廷引用《君王论》作者马基维利的话说:“情势变了,人却不知改变,往往就是人类的悲剧。”此话系针对民进党有感而发,应毋庸置疑。
苏贞昌其实不敢大破大立,他接任党主席后,未见提出任何改革主张,遑论具体作为。民进党有人认为,他兼任“中国事务委员会”召集人,意在卡住较开放的蔡英文和谢长廷,并冀望2014年“七合一”选举能有较好的成绩。在这种“小朝廷(意为关起门来做皇帝)”思想下,民进党怎能出现引领台湾前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