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认为,谢长廷正视问题,务求突破的努力,固然值得肯定,但其真实的理念若无法明确表达,恐怕一切努力最后都会落空。 |
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今日刊载社评分析谢长廷的两岸政策。文章指出,认真检验,谢长廷的立场反复,外界很少人认真探究,谢长廷的主张究竟是什么?谢长廷为了推销其理念,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以不同论述表达,诚然可以理解,但许多大是大非的问题,绝对不能以“创造性模糊”,含混过关,必须明确表达立场。
社评摘编如下:
在苏贞昌决定兼任“中国事务委员会”召集人后,民进党的“中国热”已经暂告冷却,外界几乎都将责任完全归咎于苏贞昌,但认真检验,谢长廷本身的立场反复,也未尝不是原因之一。
谢长廷10月上旬访问大陆之后,台湾或大陆媒体都普遍高度肯定,一时之间,谢长廷之行似乎已经刮起狂风,沛然莫之能御。
然而,两个月不到,随着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的成立,谢长廷拒绝加入,整个局势大为改观。民进党内“基本教义派”和“独派”“反中仇陆”的心态仍未消除,民进党中央“逢中必反”的思维继续存在,民进党“立院党团”对任何有利于两岸互动或是对大陆开放的法案与政策,也照样杯葛,显现谢长廷的一小步并没有推动民进党的一大步,他的大陆行也并没有打开民共僵局。
对于这样的发展,外界都把矛头指向苏贞昌,认为是他私心自用,不想把两岸问题变成2014年“七合一”选举的焦点,也不愿让谢长廷主导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更不敢与民进党内“独派”势力抗衡,所以才急踩煞车。
这些分析,基本上都是正确的,苏贞昌不敢推动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显示他确实缺乏远见和魄力,但就民进党主席的立场而言,尽量减少党内争议,避免可能风险,集中全力打赢“七合一”选举,然后再谈两岸问题,也未尝不是合理的抉择。所以把民共僵局未解的责任完全归咎于苏贞昌,其实未尽公平。
事实上,外界很少人认真探究,谢长廷的主张究竟是什么?他的主张会不会成为民进党的主流思想?能不能被大陆接受?
几天之前,谢长廷会见“独派”大佬姚嘉文,才谈到台湾、中国是“一边一国”,他之所以提出“宪法各表”就是要跳出“一中陷阱”;言犹在耳,日前他到台大演讲时又指出,民进党内有人提出“一边一国”,还向对岸呛说“不要就算了”,他强调“那虽然也是一个主张,但没办法促进民共交流”。试问,哪段话才是谢长廷的真心话?他究竟赞不赞成“一边一国”?究竟接不接受“一中框架”?
简单的说,谢长廷为了推销其理念,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以不同论述表达,诚然可以理解,但许多大是大非的问题,绝对不能以“创造性模糊”,含混过关,必须明确表达立场。
总之,我们认为,谢长廷正视问题,务求突破的努力,固然值得肯定,但其真实的理念若无法明确表达,恐怕一切努力最后都会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