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环境丕变,如今这个资本输出地频繁向资本招手,大力吸引投资,以创造产值和就业机会。 |
“台湾钱掩脚目”,20多年来台湾给人的印象是多金。
随着经济环境丕变,如今这个资本输出地频繁向资本招手,大力吸引投资,以创造产值和就业机会。当年走出岛内到大陆和海外打拼的台商,或积累了财富,或遭遇转型升级、腾龙换鸟等困境,不少有了回台投资的意愿和行动,台湾人形象地称之为“鲑鱼返乡”。
台湾当局向台商招手
从2008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超过100家台商回流。吸引他们回台投资,已被台当局列为重要施政项目,官方鼓励他们善用台湾的产业研发优势,回台设立研发中心、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或设立营运总部,当局则提供投资服务、土地、租税、融资、关税等一揽子优惠政策,促请台商与故乡联结。
效果已初步显现。2011年台商回台投资金额469亿元(新台币,下同),比上年成长了15%,今年目标提高至500亿元,前8个月已达419亿元。最近台经济部门又加码,提出一年吸引回流台资1000亿元,要创8万个工作岗位。
台当局也开始充当起招商的角色,经济主管部门直接与台商签署投资意向书。官方“全球招商联合服务中心”应运而生。从立项到设立,专人专责,全程服务。一位食品业者告诉记者,有点像大陆招商局的“一条龙”,态度很亲切,但很多事协调不了。
招商必须“筑巢引凤”,台湾各地已缓缓动了起来。高雄市动用储备的产业用地508公顷,规划为低污染、低耗能及高值化的绿色园区,吸引回流台商及外资进驻。
促使“鲑鱼返乡”的主要动因,是两岸签署ECFA的效益持续发酵。自今年1月1日起,ECFA早期收获清单中有526项货品享受零关税,台湾输往大陆的有机化学产品、塑料及其制品、针织品等均由原关税5%至15%降为零关税,这给厂商带来诱人的利多。
闲置土地重现产业生机
在中南部云林县和彰化海滨,萧条多年的一些老厂区重现产业生机。其中“建大轮胎”在30年的老厂所在地,在原来闲置的逾万平方米的空地上大兴土木,已开始量产汽车用轮胎。
在大陆迅速扩点的85度C,在全球的总店数超过700家,其中大陆351家,台湾则有342家。上统食品公司总经理陈家升告诉记者,他的“上岛食品”在台北、广州有厂,最近正在宜兰县建立一个大厂,几边跑,忙得不可开交。“可成科技”董事长洪水树说,他们2008年在台湾员工才600多人,目前已有2000多人。可成与大立光两家公司的回台投资案获准享受优惠,3年内将创立3800个职位。
事实上,回流台商大部分不放弃大陆,甚至是在扩充大陆生意的同时加码回台投资。这些“鲑鱼”形态各异,有的利用关税调降政策回台生产,如友嘉集团、上纬企业;有的运用台湾研发能量,回台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如国新科技、丰宾电子;有的回台设立营运管理总部;有的看好陆客赴台观光,回台开饭店。
效率不高“鲑鱼”难适应
并非人人都能华丽转身。这些天在台湾见到台商,听到的还是吐苦水的多。搬迁、迁徙,究竟要西进还是北移,南下还是返乡,很多人踌躇在三岔路口。易地创业,难上加难,连最熟悉的台湾家乡,好像水性也变了。
一是缺人。自行车胎制造大厂建大工业的总经理张宏德感叹:工人不好找,我们薪水不低,但因为要轮大夜班,年轻人不愿意。而很多厂家苦恼的是,台湾年轻人都去读大学,不愿当生产线工人。有的几年前买地要盖工厂,因找不到劳工,现在地还荒在那儿。的确,有很多工作台湾人现在都不做了,如果抱着在大陆招工的心态,一定会踢到铁板。
二是土地难找。在台湾取得用地,要经过很多单位盖无数的章。各地环保争议不断,不少投资案受环保因素影响而夭折,就算买下土地,建厂的环评及土地变更程序冗长。
三是办事难。台湾工商协进会理事长骆锦明说,岛内公务员高层不敢正面协助业者,怕招来“图利他人”的批评,“官员效率低、防卫心太重让人头痛”。一位台商表示,你看朝野、社会、媒体经常吵成一片,拖慢了决策效率,连油电涨价、涨薪问题都搞不定,更何况解决台商回流这个牵动两岸产业链的复杂问题了。
有媒体爆料,鸿海集团在郑州扩厂,短短一个月搞定,但郭台铭捐巨款给台大建立癌症研究中心,仅公文流程就拖磨了三四年。谈及此,有台商不免联想到在江苏昆山,市领导手机24小时不关,台商有需要随时找得到人。有台商笑言,我们长期在大陆混,要回台投资,反而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了,感觉水土不服啊!而那些台籍管理人员(台干)也犯愁:想回台工作,但多数回流台商不提供职位,由于岛内高管供过于求,大陆台干除非自愿降薪,否则“游不回来”,这批人才只能在大陆往前冲,转投陆企、外商或其他台商。
真是:“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