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媒体集萃

翟春阳:振兴工科 信仰的作用有多大

2012年12月13日16:34        翟春阳    字号:
摘要:一个工科毕业生选择向其他行业流动,当然有个人志趣的原因,但关键的还是决定于“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的程度又表现在薪金与舒适程度上。

一个工科毕业生选择向其他行业流动,当然有个人志趣的原因,但关键的还是决定于“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的程度又表现在薪金与舒适程度上

高校当下流传着这样三句话:“一流学生读金融、二流学生念IT、三流学生才读工科。”工科生毕业后,也有部分继续逃离工科——自12月4日起,《中国青年报》教育版连续刊发了一组主题为“投身工科·一种可以选择的爱国方式”的报道,试图求解如何重建中国年轻人对于工科的信仰。

如果要说实话,用“爱国”来感召年轻人“投身工科”,结果极可能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倒不是说时下年轻人普遍缺少“爱国”情怀,或者说“爱国”已经成为一种大而无当,而是如此将“投身工科”与“爱国”扯在一起,本身存在着致命的逻辑缺陷——因为它隐含着如下的命题:选择理科、选择文科、选择从政、选择从商……都不是一种“可以选择的爱国方式”,或者至少没有“投身工科”更加“爱国”。

人之趋利,如水之趋下。这是“人性”,也是“市场经济”得以成立的前提之一。即使是《中国青年报》的上述报道也承认,“哪里的收入高、哪里的社会地位高、哪里的贡献大,去哪里”“这是一种‘市场选择’”。但既然“人之趋利如水之趋下”,解决的方法似乎也显而易见——只有当工科人才成为一种市场需要的人才,成为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群体,年轻人“投身工科”的热情也才会“如水之趋下”。

必须厘清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市场需要”。“市场”是具体而微的,而不是宏观而抽象的;市场就是那些一个个企业、一个个消费者所组成的。站在宏观的高度,站在全球的高度,站在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高度,说我们缺少核心技术,说我们需要开发自己的核心产品,需要扔掉“made in china”这个老帽子,戴上“made by china”这个新帽子,所以我们需要振兴工科,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工科,这么说自无不可。但这种宏观意义上的人才需求,显然不能等同于“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企业需不需要;我们甚至必须承认,作为企业也有一个“水之趋下”的问题,它首先考虑的是哪种方式最能赚钱,而不是哪种方式更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

有专家给出的数据显示:未来3年,中国每年需要软件人才100万,但是中国的大学每年只能提供20万IT专业毕业生;在2020年,中国将面临2200万人的工程技术人才缺口。但这些数据是否反映了真实的市场需求状况,大可商榷,因为这些数据无法解释中国当下工科毕业生普遍就业难这一现实。须知,中国目前在读的工科大学生高达700万之多,中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数量,相当于美国、欧洲、日本和印度培养出来的工程师的总和。一个工科毕业生选择向其他行业流动,当然有个人志趣的原因,但关键的还是决定于“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的程度又表现在薪金与舒适程度上。

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市场有需求,高校有毕业生,但目前的工科毕业生却普遍质量低下。但工科毕业生质量低下的根子在学校教育,诚如《中国青年报》在报道中指出的,目前从学校到教育部,都缺少对工科教育的充分重视,表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对工科教育投入少,重理而轻工,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一些纯工科大学纷纷向综合性大学转变,工科教学甚至缺少必要的可以满足教学需要的实验室,所以《中国青年报》才有如下一问:“工科生来了,实验室准备好了吗?”由此可见,“三流学生才读工科”这种说法的流行,并非因为偏见,也非因为信仰,而是因为现实。

当然这也并非一个无解之题。单靠信仰、单靠年轻人的“爱国热情”来振兴工科,固属缘木求鱼,但要振兴年轻人对工科的信仰却已微露曙光——当金融经济、互联网经济的无限风光渐行渐远,传统工业化的优势再度显现,那么市场对于工科人才的需求也将逐渐加码。唯有“市场需要”才能唤醒“工科信仰”,要之,市场之与工科的关系,绝非利益关系,而是一个“学有所用”的大命题。

是要成为罗阳还是成为乔布斯?这不是问题,问题是不论是成为罗阳还是成为乔布斯,都需要先存在一种可能。

(来源:青年时报)

分享到:

(责编:吴杨)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