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下,“摄像头”“录音笔”依赖已然成为社会信任度流失的现实写照。幼儿园上演“谍战”,其中暗藏的紧张与对立,不是人际相处的应有状态,也只有重拾温情,植入契约化的道义约束,信任才不至于在人人互相堤防的内耗中消失殆尽。 |
两岁孩子疑在幼儿园受委屈,为“搜集证据”,温州的季女士买了录音笔,藏在孩子口袋里让他带去幼儿班。网友感慨:家长与老师之间上演“谍战剧”。据了解,不少家长都有过类似的做法或想法。(12月12日《钱江晚报》)
说起来,这出“谍战剧”并不惊心动魄,没有“阴谋论”的背景铺陈,也缺乏刺激的交锋场景,但当它跟幼儿园联系在一起,还是给人一种错位感,觉得时空穿越——幼儿园里,本该是童趣盎然、少有心机的地方,怎么会上演“谍战情节”?
家长让孩子带录音笔“卧底”,初衷可以理解:孩子身上现淤青,且对“上学”有些抵触,询问院方,又难以求解。无奈之下,只能出此下策,录音取证。虽说暗中装录音笔之举,有些不妥,但怜子心切,不可苛责。
当“窃听”在幼儿园中搅起一片“风云”,势必会增加家长与教师间的隔阂,拉大信任裂痕。对教师而言,家长设计的“窃听圈套”,无异于猜疑情绪的表露,这种不信任,不免让他们心头生梗;而一言一语都被录下来,成“呈堂证供”,也意味着有隐私被窥的风险。
而家长的敏感与多疑,或许也与“虐童案”带来的心灵阴影有关。当虐童的屡禁难止,昭示着儿童保护的脆弱与司法不及,家长们绷紧弦儿,是在所难免的事儿。当儿童权益的保护网还很破陋,幼师业又乱象频发,家长必然会多留点心。据报道,温州“虐童案”被曝光后,就引发了后续效应:许多家长对孩子“诱供”,偷偷观察幼儿园,防止孩子“遭毒手”。
“虐童案”激起的警惕,对信任生态的冲击是显然的。而事实上,在陌生人社会,在人际隔膜与伦理秩序不彰之下,信任支点松动。对幼儿园老师“窃听”,不过是信任匮乏的一道剪影。
时下,“摄像头”“录音笔”依赖已然成为社会信任度流失的现实写照。它营造了一种隐性的制衡环境,谁若逾矩,就会被拍下,摄像头犹如“目击证人”角色的技术延伸,利于还原真相,起到了震慑违法违规的功用。但与此同时,它也会加剧人的安全感减弱,毕竟,它是基于“隐私让位于防范”的一种安排,当人们处在“被监控”状态下,隐私的无处逃遁、信任的下滑,几成必然。
对摄像头、监听器的依赖,是猜疑和信任流失恶性循环的投射。幼儿园上演“谍战”,其中暗藏的紧张与对立,不是人际相处的应有状态,也只有重拾温情,植入契约化的道义约束,信任才不至于在人人互相堤防的内耗中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