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任海平:破解城镇化的“幸福密码”

2012年12月21日08:04    来源:海外网    任海平    字号:
摘要: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使“城镇化”成为舆论热词。城镇化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现代化、幸福化。只有以改革的红利破解城镇化的“幸福密码”,才能实现玫瑰绽放、毒刺尽除。

独家观察

光山小学生被砍案还有揪心一幕。据报道,由于受伤学生多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病榻前站满了颤颤巍巍的爷爷奶奶,有受伤女孩说“不怕疼,就是想妈妈”。留守儿童缺失应有的亲情与保护,是中国二元社会剧烈转型的痛楚之一。城乡的分割与对立,使得中国城镇化的社会融合之路布满“带刺的玫瑰”。

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使“城镇化”成为舆论热词。城镇化是现代化不可逆转的潮流,“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其实,中国经济的长期向好,最足的底气恰在于广阔的、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空间。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居环境的改善、消费能力的增长、基础建设投融资的拉动,“农民变市民”的美好愿景如同玫瑰般芳香诱人。

但是,“让生活更美好”的城镇化也有“带刺”的另一面。跨过50%的分水岭,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面临的问题也更为复杂:户籍壁垒的坚冰仍然难以撬动,思想观念的隔膜无法迅疾弥合;对一些“新市民”来说,钢筋水泥的喧杂比不上绿瓦青砖的闲适,回望故土却又屋地尽失;而“精英进城”之后的农村,又如何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业兴盛?

回答这些困惑不能只靠单一的发展,更不能坐等“发展起来再说”。城镇化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现代化、幸福化。“老市民”、“新市民”、“新农民”三者幸福指数能否同步提升,是衡量城镇化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中国要实现真正发展只能依靠改革”,只有以改革的红利破解城镇化的“幸福密码”,才能实现玫瑰绽放、毒刺尽除。

改革必须冲破户籍制度的藩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只是地理空间的简单变更,最重要的在于身份的革新。让农民变市民,只是走出了打破城乡户籍分割的第一步,而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户籍壁垒,或明或暗的就业歧视,依然阻碍着劳动要素的自由流动。激发市场化的磅礴动力,释放自由竞争的精彩效率,才会避开城镇化后可能产生的新分化与新对立。

改革必须守住耕地制度的红线。一方面,大规模的城镇化必定会催生大规模的建设用地需求,而无论城镇如何规划、产业如何布局,都绝不允许触碰耕地的生命线。另一方面,对留驻农村的“新农民”而言,土地管理制度能否更加完善,是否会遭受圈地或强拆的威胁,人少了、地多了,科技富农如何跟得上,都是关乎“三农”稳定全局的紧迫命题。

从更广阔的视野打量中国的城镇化,直接牵动着几千年来农耕社会的转型与制度变迁。因此,改革不该是小修小补,更应着眼于改革红利的普遍释放,将追求幸福共赢的意识贯穿于城镇化改革的全过程。当“农民”一词是职业而非身份,“蝗虫”一词不再用来蔑视都市外乡人,幸福的城镇化才会把留守儿童的痛楚尘封于历史。

(作者为海外网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责编:邹雅婷)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