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18日下午,中共广东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宣布中央关于广东省委书记调整的决定,汪洋穿着中山装在广东省委书记的交接大会上亮相,该照片在微博上被网民多次转发,大家都在猜测汪洋此举背后的含义。 |
【海外网12月21日报道】12月18日下午,中共广东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宣布中央关于广东省委书记调整的决定,汪洋穿着中山装在广东省委书记的交接大会上亮相,该照片在微博上被网民多次转发,大家都在猜测汪洋此举背后的含义。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今日发表文章,解读中山装与广东的渊源。
文章引用了汪洋在回顾广东五年工作时所说的话:“五年前我是穿着西装来与大家首次见面的,今天我将穿着中山装离开,带走的是广东文化,中国特色!我在这里受到的熏陶,将使我终身受益。五年前我首次与大家见面时,曾表示要努力成为一个‘广东人’。五年后的今天,在我即将离开的时候,如果大家认为这五年我真的融入了广东,请鼓掌通过,批准我为‘广东人’。”
文章作者说,中山装确实是中国特色,但与广东文化怎么沾上边?想了半天,只能想到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中山装又与孙中山有渊源,所以也算是广东文化。
因为毛泽东常穿中山装,所以外国人习惯称中山装为“毛装”,其实中山装早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就出现。孙中山还把自己的政治抱负融于服装之中,赋予中山装设计特有涵义。一、四方袋表示“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置笔架,寓意以文治国;二、门襟五粒扣代表“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比西方多两项;三、袖口三粒扣代表“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四、后背整片,代表国家统一;五、衣领紧闭代表严谨治国。
衣服会说话,政治人物穿什么亮相,打什么颜色的领带或不带领带,都被视为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更免不了被外界拿来放大解读。
有网民猜测,汪洋是穿衣明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更有舆论分析指,“中山装”和“广东人”言论,是要把大家的思维带回到“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
广东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及中共领导人展示改革意向的南巡之地。自近代以来,广东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就具有重要地位。究竟是什么因素让广东一再成为中国开风气之先的地方?
作为中国的“南大门”,沿海线长又临近香港和澳门,广东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岭南文化的开放务实、敢为人先的精神也使广东人更快接受新观念和思想。中国接触西方事物与思想、了解西方和世界,就从广东开始。
从1757年到1840年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与西方的互动主要发生在广州。清朝闭关锁国,四个经商口岸只保留广州一口通商,使广东得以保持对外交流。据说,那个时候很多外国人到中国的第一站就是广州十三行(清代设立于广州、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然后通过广州的有关官员推荐及派遣专门人员护送到北京。
西方炮打中国的大门,第一个打的也是广东,两次鸦片战争都发生在广东。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四位先进人物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除严复为福建人外,其他三位都是广东人。
根据网上资料,已故广东学者陈序经对南方文化的进步性提出两个分析原因。一是南方是西洋文化传入中国首先到达的地区,二是南方人是中国人到海外与西洋文化接触并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的主要人群,这些人群中,最重要的是华侨与留学生。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就是广东人。
革命、改革、开放、南巡、排头兵、窗口……广东自近代以来就与这些词汇结下不解之缘。作为经济强省和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一把手”的人选更换也高度受到关注。从地方调往中央的汪洋穿着中山装告别广东,在合照中显得特别抢眼。
文章最后说,那一身中山装寓意何为,外界可继续猜想。但就如网上舆论所点出的,领导人应积极推动改革、为民服务,贯彻落实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想,这才是穿上“广东文化”中山装的真正意义所在。
(原题为:中山装与广东,作者沈泽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