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副县长无奈地说,他有一天接待了十来批客人,陪洗了8次温泉,整个人都快泡虚脱了。一位县委书记抱怨道,一晚上赶场子似的跑四五个“饭局”是常有的事。还有位西部某县的接待办主任称:“我有一天晚上赶了8个饭局,回到家里还得煮面条。太累人了,接待办工作人员轮番上阵都吃不消。” |
一位副县长无奈地说,他有一天接待了十来批客人,陪洗了8次温泉,整个人都快泡虚脱了。一位县委书记抱怨道,一晚上赶场子似的跑四五个“饭局”是常有的事。还有位西部某县的接待办主任称:“我有一天晚上赶了8个饭局,回到家里还得煮面条。太累人了,接待办工作人员轮番上阵都吃不消。”
“自笑平生为口忙,朝朝事业总荒唐。许多世上辛酸味,都在车尘马足旁。”这首清末吾庐孺的《京华慷慨竹枝词·饭局》,同样也道出了“跑饭局”的无奈味道。而一到年底,各类验收、检查、评比增多,接待应酬给基层干部带来沉重负担。检查成了进出饭店的“食查”,评比成了接待标准的“攀比”,验收成了名副其实的“宴收”。民间则形容:“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
为何百姓深恶痛绝、干部无奈抱怨的公款吃喝风,却屡刹不止呢?有基层干部道出个中原因:“来的都是客,个个惹不得。上级来检查不陪酒,轻者会落个‘看不起人’的名声,重者直接影响到考核评比。”还有地方官员认为“接待就是硬道理”、“接待就是生产力”、“接待就能出政绩”,工作好不好,接待最重要。
基层官员的这些“接待心态”,折射出一个关键因子,这就是被接待对象的“话语权”。检查、评比、验收者,对本地工作和官员说与不说、说好与说坏、说多与说少有直接影响,地方官员才会不敢不接待,方方面面的应酬不敢有疏漏,就算求不到“好话”,也只愿不被说“坏话”,所谓“得罪不起”。
年末岁初,上级到基层检查、验收、评比、调研,应当少而精,多一些“微服私访”,走一些“羊肠小道”。倘若吃在基层、玩在基层、乐在基层,满足于听听汇报、碰碰杯子、做做样子,伤的是民心,毁的是形象,误的是正事。“简化接待”,中央领导已经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表率。现在,各地领导各级干部最需要的就是用行动说话,对奢华接待说“不”,甚至提倡到基层吃盒饭、吃食堂、吃农民家里的饭。
刹公款吃喝风,树良好政德政风,归根到底需要刚性的制度保障。标准就是标杆,接待从简有标准,人人心里就有杆秤。接待单位要有“红线”意识,“各路神仙”更应自觉遵守,社会监督还要加大力度。如是,公款吃喝之风去,节俭接待之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