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穆文:PM2.5公开能治“空气焦虑症”吗

2012年12月31日10:03    来源:海外网    穆文    字号:
摘要:2013年1月1日开始,全国74个城市将按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监测,并实时发布包括PM2.5等的监测数据。改善空气质量,是直接关乎民生的大事,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仅有“发布”的动作远远不够,公众的知情权也不止于了解几个数字。

2013年1月1日开始,全国74个城市将按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监测,并实时发布包括PM2.5等6项基本项目的监测数据。PM2.5,这个原本生僻的科学词汇将要走进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出行参考。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PM2.5数据的发布,是政府工作的进步,是尊重公众知情权的表现。在此之前,与很多国家一样,我国环保部门只对PM10进行检测。肉眼可见的严重灰霾天气使公众对官方发布的空气污染指数失去信心,美国使馆每日发布的PM2.5数据受到更多人的追捧。民意的倒逼终使政府改变监测标准,治理空气污染迎来了一个好的契机。

改善空气质量,是直接关乎民生的大事,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既然科学研究已经证实PM2.5是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那么环保部门就有责任发展技术手段、改进工作方向,与时俱进,向国际先进标准“看齐”。如果政府部门反应迟缓,很可能会造成对公众健康状况漠然的印象。唯有主动“出击”,才能掌握“先机”,抓住民意,维护政府形象。

但是,仅有“发布”的动作是远远不够的,公众的知情权也不止于了解几个数字。由于是专业性较高的领域,在首次公布PM2.5时,环保部门有责任对政策、标准、指标、监测方法、数据分析等做出真实、详尽的宣传解释。比如,监测网的布置是否科学,有没有故意在较偏远的郊区多设监测点,从而抬高平均值;比如,如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防止地方部门为了数据“好看”或政绩过关而人为窜改等。

只有真正做到方法科学、信息透明公开,政府才能在官方数据和其他机构的数据出现不一致的时候,仍然可以理直气壮,而不再发生去年北京市环保局微博访谈回应公众质疑、进行危机公关的被动局面。

监测环境数据,最终是为了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如果没有相应的治理措施,监测的数字再精确、再真实,也是没有意义的。有人预测,将PM2.5加入空气质量指数后,国内城市的空气质量势必大范围超标,地方政府面临的环保达标压力将大大增加。不能达标怎么办?用治理难、见效慢的借口来搪塞显然是行不通的。如果说“好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那么涉险滩、啃硬骨头的时候已经来临。治理空气污染需要各部门综合联动,例如提高汽油品质、发展绿色交通可以显著降低PM2.5,而这些措施不能光靠环保部门一家完成。

众所周知,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了污染物排放量的居高不下,只要各地“唯GDP马首是瞻”,降低污染就会是空话,根本的做法是要改变环境评估在决策中的弱势地位。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人们除了关心荷包鼓不鼓,也越来越关心环境健不健康、安不安全,政府如果不能跟上民意焦虑的脚步、想民所想,那么质疑、甚至冲突就会不断发生。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正是顺利时代潮流的举措。民生无小事,只有充分领会报告精神,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才能真正治好公众的“空气焦虑症”。

(作者为海外网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责编:李文慧)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