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有不同的位置,找准属于自己的位置,过自己想要且能实现的生活,未必不是一种踏实和富足。 |
1月25日,号称中国“土猪大王”的“壹号土猪”品牌,在上海6个区县的12家农贸市场登陆。除了“原生态”土猪肉吸引眼球外,创业老板是北京大学毕业生,员工中有500多名大学生且10%毕业于名牌大学,成为最大关注点。大学毕业生如此就业,是高等教育的悲哀?还是开辟了更多发展路径?是社会需要的适应?还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网上有个段子,“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清华的软卧,本科的硬卧,专科的硬座,民办的站票,成教的在厕所挤着。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别把段子当调侃,很大程度上,大学毕业生就业确实普遍面临“你会干什么”的现实命题,名校学历不是通行证,更不能包打天下,通吃一切,一劳永逸。从这个角度上看,大学生乃至名校毕业生都需要在工作中证明自己。
不过,近年来,一提到有大学生卖猪肉、当淘粪工,总会引起不少人的担忧甚至反对,认为这是高等教育的悲哀,人力资源的浪费,甚至是一种沉沦。如此论调,实在可疑。一方面口口声声地称“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另一方面却鄙视养猪的、卖猪的或环卫工,把这些职业看成下贱人才干的下贱职业;一方面呼吁尊重农民工的价值,提升农民工的尊严,另一方面看到保姆、泥瓦工工资超过大学生,就气急败坏,仿佛大学生天生该拿高薪,农民工就得低收入似的。这显然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傲慢与偏见。
大学生卖猪肉,没什么不可以。不少大学生并没有一技之长,所学与现实所需严重脱节,从卖猪肉做起,先解决生计难题,恰是务实和清醒的体现。正如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不少员工称,一问到大学四年里干了些什么,就蒙了。“大学四年,真的没有学到太多在社会上有用的东西。”没学到什么,不知道干什么,再加上“发现自己的能力颇为匮乏”,这些大学生踏入社会后,可谓遭遇了集体迷茫和价值迷失,卖卖猪肉,收入尚可,确实可行。
而且,这些大学生不仅要卖猪肉还要养猪,无论卖肉还是养猪都是技术活,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别以为动动嘴皮子就能卖掉猪肉,更别以为围个猪圈,撒进去猪崽,扔一些残羹冷炙,就能养好猪。真要把猪养好,把猪肉卖掉,没有潜心钻研,没有一定的口才和交际能力,还真不行。在当前食品安全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之际,如果这些大学生拿出一股做良心企业的决心,一种重塑公众信任的干劲,在食品领域未必不能干出大事业,未必不是消费者之福。
北大校长周其凤说过:“除了企业家外,我们还培养了很多教育家,各行各业的,包括我们学生卖猪肉也卖得很好。如果北大只培养学问家,那还不够,那不是最好的北大,北大就是应该能够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可以认为这是矫情,甚至认为这是推脱,为没有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开脱,但无法否认此说有些道理。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越来越多,不可能每名大学生都搞科研、考上公务员,或者进入国企、外企,偶尔有那么一些人卖猪肉,天塌不下来,即便在国外,不少名校毕业生不也开出租、卖报纸、送牛奶吗?要求大学生一定要进入高精尖行业,既是一种偏执,也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维。
人生有不同的位置,找准属于自己的位置,过自己想要且能实现的生活,未必不是一种踏实和富足。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大学生,从事那种貌似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却于自己有用、对社会有益的工作,对此,社会大众且慢嘲讽,更不要竭力反对,多一些鼓励和认可,这既是价值多元化的体现,也是尊重他人选择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