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养老金是否存在亏空,都没有明确答案。一种意见认为亏空可能多达18万亿,另一种意见认为亏空是个“伪命题”,即使出现亏空,国家财政也完全可以弥补。 |
老有所养,是正常社会应该追求并努力达到的目标,而且不应该因为在工作年限内从事的工作不同而有过于悬殊的区别。
由中国社科院组织完成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日前发布。报告显示,只有17%的人认为养老保险能够完全满足生活需要,认为不能满足的达到39.1%;36.4%的人感觉领到的养老金不公平。相较而言,公平感最强的人群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者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者。
这个调查结果不会令人意外。现行养老金保障体系,是先对不同人群进行划分后再加以设计的,这种设计带有短缺时代的明显的计划色彩。由于国家财政难以对所有人的养老保底,因此实行了养老金双轨制。养老金双轨制的存在,是刺激不公平感产生的根本原因。
老有所养,是正常社会应该追求并努力达到的目标,而且不应该因为在工作年限内从事的工作不同而有过于悬殊的区别。一个人在工作年限内对社会的贡献率多寡,与其工作性质不存在直接关联。长远来看,取消养老金双轨制,填平目前存在的较大保障落差,是应有之义。没有这一步,养老金保障中的不公平感就不可能真正消除。
填平养老金保障落差,还会对人们的择业导向产生积极影响。近年来,不能创造财富的机关事业单位门庭若市,创造财富的企业组织乏人问津。尽管个人就业选择属于自由权利,但这种过于偏颇而又高度一致的价值取向,不利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保障“待遇”,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填平养老金保障落差,养老金资金的充沛是关键。遗憾的是,目前,养老金是否存在亏空,都没有明确答案。一种意见认为亏空可能多达18万亿,另一种意见认为亏空是个“伪命题”,即使出现亏空,国家财政也完全可以弥补。
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未富先老”的年龄结构看,不管养老金是否存在亏空,养老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都是不争的事实。轻言国家财政可以解决可能的亏空也是危险的。一方面,蓄满养老金的池子,不是简单依靠国家财政拨付就能实现,而应主要依赖于市场化手段。比如,将养老金结余打造成长期战略资本,实现保值增值,以避免未来因为货币对内贬值可能造成的“含金量”不足,减轻人们的不安感;另一方面,如果说国家财政足以防范亏空风险,那双轨制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由国家财政完全承担,岂不更能体现公平正义,消除人们的不公平感?
减轻人们的不公平感,让国家财政包圆暂不现实,增加企业支付又可能有损经济。比较切合实际的做法是,降低个人缴纳比例的同时,让机关事业单位参保者也参与缴纳,以此缩小落差并保证养老金结余不致下降过快。同时,从加大财政承担和提高养老金结余利用率两方面入手,使之最终成为所有人能够依赖的“未来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