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全国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很具体问题上的时候,它通常只是一个媒体事件,并非意味着它的真实重要性达到了它所显示的样子。什么具体事最吸引中国人的眼球,媒体设置的偶然性相当大。只有当这样的关注反复出现并且在舆论中不断连成片时,它们的战略紧迫性才是真实的。 |
全国政协大会昨天开幕,两会代表委员的大量议案提案开始在媒体上喷涌。其中最吸引人的还是各种民生建议,比如对工薪阶层免征个人所得税,重要节假日免费坐火车,给每个城镇家庭一套经济适用房,政府改变对职业教育的资助方式,把一些大城市的二级医院改造成老年护理院等等。估计接下来媒体对民生议案提案的报道还将更热烈。
很难说这些议案提案被媒体选中突出报道,其附加的社会情绪都是什么,是不满,是期待,或者真是所谓“媒体的炒作”。但这几年两会期间舆论的兴趣如此具体,不是偶然的,它预示了现阶段中国社会治理的展开区间,以及我们急需破解问题的细致程度。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形成社会方方面面的“粗犷”跃升。强大的中国大体成型,但有点像有房顶有窗户但没怎么内部装修的“毛坯房”。它让人欣喜,但住着又不太舒服。这既包括中国的硬件基础设施,也包括中国的软环境。
然而中国又不是可以安稳下来一门心思搞“内部装修”的国家。中国发展的战略线条远没有画完整,国家需要将有限资源在大战略和民生细节之间不断做到分配的平衡。中国民众的权利意识快速觉醒,相对于人们的要求,中国的改善永远显得姗姗来迟。这是国家治理很容易迷失在各种问题迷宫里的阶段。
当全国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很具体问题上的时候,它通常只是一个媒体事件,并非意味着它的真实重要性达到了它所显示的样子。什么具体事最吸引中国人的眼球,媒体设置的偶然性相当大。只有当这样的关注反复出现并且在舆论中不断连成片时,它们的战略紧迫性才是真实的。
中国现在的社会治理重点是发展民生,这就是被舆论反复印证的。民生需要国家的巨大财力投入给予长期支持,这也应被看成定论。但这同用国家战略性力量投入对一两个舆论热点性具体问题的解决是两回事,国家战略不应随着舆论的即兴发挥起舞。
舆论总是对具体问题更感兴趣,这是舆论自身的规律。这在很多国家把政府精力拴在了一个个具体问题上,中国也肯定会朝这个方向移动。但中国如果能在这方面不走得太远,将给这个国家多保留一些战略注意力的完整,保持国家在各个方向上力量布局的稳健,扩大国家治理的弹性。
具体问题需要逐一解决,但它们在国家各种问题中的排位不应轻易变化,尤其这种变化不能由互联网来决定。对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应尽量细致,因为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同民意的直接互动。与此同时,它们能解决到何种程度,只能与社会的真实能力相对应,而不可能完全取决于社会相关群体的愿望。
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细致装修”的历史性展开,但体制上的改善和各种战略性进展仍有着关键的支持作用。我们相信两会期间的具体建议都有着不同程度民意的真实性,但它们的轻重缓急更多不是主观的、媒体一时呈现的,这样的顺序是客观的,需要站在全中国人民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平衡点上才能真正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