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务院机构改革,实际上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组织精简的线索。机构林立,人浮于事,显然不利于实现组织效率。另一条线索是职能转变的线索。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国防外交、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 |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将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初步建立职能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框架。可以看到,在本次两会,国务院机构改革又是重头戏。
可以预见的是,这次要进行的机构改革,仍是过去历次机构改革的延续,它的重点是机构重组。过去,尤其是在1998年之前,每一次机构改革都会大幅度减少机构的数量,其中1998年大幅度精简了与计划经济有关的部门,尤其令人瞩目。2003年之后,机构进入调整时期,2008年开始进入大部制改革试点时期。2013年,可以预料将会继续整合机构,在整体上减少一部分机构的数量。
国务院机构改革,每五年进行一次,其时间上的原因是每隔五年,正好政府换届,机构改革方案落实之后,全国人大就可以选举政府组成人员。2003年之前,政府机构改革调整数量比较大,是因为各种改革都需要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需要。2003年之后,政府机构改革变动的数量较小,是因为此后市场经济已经初见成效。由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要政府更多地履行政府职能,所以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不可能进行机构精简,但是那么多部门数量还是需要减少,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务院的组织效率,就开始了大部制的尝试。
因此,国务院机构改革,实际上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组织精简的线索。机构林立,人浮于事,显然不利于实现组织效率。从世界各国来看,成熟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的内阁部数量都不多,一般在十五个左右。如果以此为参照,中国还需要大幅度精简机构。另一条线索是职能转变的线索。在一些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一般来说政府不管微观的事情。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国防外交、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
中国要发展市场经济,不仅政府机构要精简,政府职能也必须转变。1982年政府在职能没有转变的情况下,大幅度精简机构,结果影响政府的工作,很快又不得不恢复很多机构。1987年、1992年的机构改革开始注重通过职能转变来稳定政府机构精简,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98年的机构改革思路是,职能转变遇到了很多阻力,于是为了推进职能转变,尤其是经济部门的职能转变,开始了大幅度的机构和人员精简。当时的说法是,拆庙赶和尚,不让念计划经济的经。
2003年后,中国经济因为加入WTO而持续迅速增长,中国市场经济初具规模,政府职能在国防外交、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框架到了基本成型、逐步进行能力建设,进一步履行这些职能的阶段。之后政府进入了逐步转变职能、逐步调整精简政府机构的时期。2008年如此,2013年,基本上也是如此。
因此,可以预料,2013年依然是逐步调整机构、精简机构的时期。它肯定会精简和调整几个机构,理顺其内部关系,并借机构改革解决部分机构转变职能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而大家所关注的大部制改革,也会继续试点推进。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