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代表委员应该成为弥合分歧重建信任的桥梁,两会本身就是各阶层协商和博弈的制度平台,当然应该有唇枪舌剑的交锋,但交锋不能像互联网那样各说各话、互相对立,而应该在理性探讨中寻求破题之策,致力于解决问题、寻求共识。 |
这几天两会上一些交锋挺引人注目。比如,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谈到内地奶粉安全问题时表示:看到国家质检总局一个数字说,内地奶粉绝大部分是符合质量标准的。这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比如有的政协委员就表示,不知道不合格的在哪里。这种反差,是中国不少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将一些问题上官方与民间难以互信、难有共识、缺乏对话基础的情况表现得十分充分。
很多问题上,都存在着这种对抗性的各自表述。比如在银行收费问题上,舆论很多抱怨,相关部门为了缓解民怨,在媒体发布了一个报告,称银行为了承担社会责任,20%的服务都没有收费。而媒体在报道这条新闻时,没有一家是这样报道这个数字的,而是强调:银行唯利是图,竟然80%的服务都在收费。很显然,银行和舆论在这个问题上缺乏基本的共识,银行觉得自己是企业,服务应该收费,而为了承担社会责任,竟有20%没收;而公众认知的前提是“银行不该收费”,所以惊呼竟然80%都在收。各说各话,各自都理直气壮。
这两天会上的交锋,还算是制度框架内的理性讨论。可放眼于当下网络,就没这么温和了,常有很多激烈争吵和互不信任的戾气。在一些问题上,无论官方说什么,公众都会选择不相信,习惯性地怀疑,习惯性地用阴谋论的思维去想像官方;而民众的意见在一些官员那里有时候也得不到尊重,常被戴上“别有用心”和“不怀好意”的帽子。
一些时候,在这种对立的氛围中,人们似乎已经失去了信任的能力,没有什么不怀疑的,没有什么值得信任。这种情绪很容易在人们心中蔓延,并在恶性循环中刺激着彼此。
其实,两会应该是凝聚共识的机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应该是弥合这种社会分歧的中介。就拿奶粉安全来说,质监部门称国产奶粉绝大部分都安全,这也许是事实,但应该看到其后的问题。其一,要看到那少数的不安全,虽然微小,但在庞大的总量基础上,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其二,谁也不知道那少数不安全产品在哪里,摊到具体一个小宝宝身上,对一个家庭就是悲剧。其三,要考虑到公众的信任,关键不是安全系数,而是我们的监管部门如何让老百姓相信监管。
从另一个角度看,公众也要反思,也应该给国产奶粉以机会,不能盲目地选择怀疑。当国产奶确实努力和进步了,监管部门也尽职尽责了,就不用带着逆反情绪将国产奶粉一棍子打死。政府和舆论应该有善意的对话,在寻求共识中建立彼此的信任,并尝试看到世界的另一面。
代表委员应该成为弥合分歧重建信任的桥梁,两会本身就是各阶层协商和博弈的制度平台,当然应该有唇枪舌剑的交锋,但交锋不能像互联网那样各说各话、互相对立,而应该在理性探讨中寻求破题之策,致力于解决问题、寻求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