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慕朵生:韩国“文化焦虑症”日趋严重

2013年03月18日08:49    来源:《环球时报》    慕朵生    字号:
摘要:其实,无论是“反孔”现象还是“尊孔”现象,都是韩国学者的一种“去中国化”思潮,只不过前者把孔子说成是韩国人,而后者则把孔子说成是古董或百无一用的书生而已。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祥明大学教授金经一近日出版《儒学诞生的秘密》一书,称“儒学并非孔子创立”,而是中国“当时创建政治社会合议机构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现象”。笔者认为,金教授这一观点即使不是故作耸人听闻之举,也是缺乏学术依据的无根之谈,再度反映了韩国人日趋严重的“孔子焦虑症”或“文化焦虑症”。

儒学不是孔子一人凭空创立或独自创立,这在中国学界是一个常识,绝非金教授所说的中国学者无人敢说出来。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上”和“下”的界限就是孔子。前两千五百年,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悠久而巨大的文化传统。孔子是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解释者、创新者和集大成者,并由此奠定了后两千五百年中华文明发展的格局和气象。所以,民国时期国学大师柳诒徵先生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孔子是儒学的主要创始人,同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此前的中国文化传统,主要体现在礼法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是孔子为其注入了新的精神元素和价值观念,并使儒学成为一门崭新的学问,所以明代大儒王船山说:“法备于三王,道著于孔子”。在新的精神元素和价值观念中,“仁”是一个核心概念——“仁爱”是儒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根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统计,“仁”字在《论语》总共出现了110次之多。但是,金教授却称“孔子时代所使用的文字当中,根本没有‘仁’这个字”,可谓无知者无畏,学术不严谨未有甚于此者。

十多年前,金教授出版《唯有孔子死了,国家才能生存》一书,认为儒学给韩国社会带来了种种弊端,甚至影响了韩国的生存和发展,也因此激怒了韩国的孔子追随者,以至于深陷损害孔子名誉诉讼案。此次他在《儒学诞生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儒学并非孔子创立”的观点,可谓是二度挑战或颠覆孔子作为圣人的地位以及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象征符号的成说,必将再次伤害儒家信徒的感情并引发广泛争议。

金教授颠覆孔子和儒学的观点,与韩国近些年来有些学者或论证孔子是韩国人后裔,或力主把韩国祭孔大典申请为世界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反孔”或“尊孔”的争议,实际上是韩国的一种“孔子焦虑症”或“文化焦虑症”。

在历史上,韩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即使现在都被称为“儒教国家的活化石”。但是,韩国近代以来先是受日本侵略,后又受欧美文化影响,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国力不断上升,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逐渐增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反孔派”的“去儒家化”主张,还是“尊孔派”的“再儒家化”诉求,都不是无意识的文化冲动,是韩国学者试图重建本民族文化传统,在文化、价值等方面与中国区别开来。

其实,无论是“反孔”现象还是“尊孔”现象,都是韩国学者的一种“去中国化”思潮,只不过前者把孔子说成是韩国人,而后者则把孔子说成是古董或百无一用的书生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东亚儒家文化圈内的国家今后还会面临一系列类似的文化争议。这也需要相关国家的学者,就此话题不断进行客观而又深入的研究和交流,以便形成新的价值交集与文化共识。▲(作者是旅美学者)

 

分享到:

(责编:知竟)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