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在自由经济示范区中加以化解,以避免重蹈覆辙,才是真正的挑战。 |
海外网3月28日电 “行政院”3月27日公布了“自由经济示范区”的规划方案。台湾《经济日报》今日刊载社论表示,自由经济示范区成功与否的关键,不仅在于方向与格局,更在于未来的执行与落实,掌声背后还有挑战。
全文摘编如下:
在众人期盼下,“行政院”昨日公布了“自由经济示范区”的规划方案。自由经济示范区成功与否的关键,不仅在于方向与格局,更在于未来的执行与落实。
按照“行政院”方案,“自由经济示范区”共有五大推动策略,包括促进人、物、金流自由、开放市场、提供投资租税诱因、便捷土地取得以及建置优质营运环境。同时为求时效,将分两阶段推动。第一阶段以现有的“五海一空”(苏澳港、基隆港、台北港、台中港、高雄港、桃园机场)自由贸易港区为核心,而第二阶段,则须待“自由经济示范区特别法”通过后,方能展开。
这二个阶段分别有其亮点,也有其困难。其中第一阶段的特色,除在“前店后厂”概念下,延伸、扩大了自由贸易港区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放宽开放大陆物品之进口限制。而第二阶段需要修订相关法规方能推动的自由化项目,才是自由经济示范区的真正亮点及困难所在。
回顾当局当初提出自由经济示范区计划之目的,一是透过以先行先试的方式,开放市场、放宽限制,以创造未来加入如“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等经贸自由化机制的条件,一是扩大对陆资、陆货的开放,进一步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
从这个角度观察,第一阶段的自由经济示范区,严格来说比较接近招商引资政策,而非自由化的示范。毕竟现有的“五海一空”自由贸易港区,原本即是属于“境内关外”的性质,进口原物料在区域内加工后再出口者,享有免征关税、货物税、营业税等优惠。如今再加入“前店后厂”,放宽区内厂商委托区外加工的空间,搭配港区周边土地取得松绑、投资租税减免等措施,强化投资效果。然而自由贸易港区无论如何扩大,毕竟受到土地大小的限制,况且“境内关外”也不可能扩大到整个岛内适用,因此固然在短期内会有增加投资、创造就业之效,但自由经济示范的功能则相对有限。
因此本阶段令人期待的自由化,将会是对大陆农工产品的解禁。基于实质影响或心理因素考量,目前岛内仍限制超过一千种的大陆农工产品进口。在自由经济示范区的规划下,将逐步迈向待遇方向解禁。不过为了降低冲击,方案中规划将与农业加值结合,以期在开放后配合台湾优质农业加工技术后出口,争取国际市场,提升台湾农业品竞争力。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更能借由成功结合、互蒙其利的结果,化解产业界对开放产品的担忧,是第一个令人期待的示范项目。当局必须思索若是出现负面影响时的解决因应之道。
第二阶段将会是自由经济示范区的深水区,因为凡是需要修订相关法规才能推动的事项,通常开放的效益固然显着,却也是争议性较高的问题。例如国际医疗服务的自由化,非但涉及医疗机构的体制改革问题(如开放投资、公司化),更与国际医疗人才的就业、保险法律服务,甚至于“出入境管理”的改革有关。过去桃园国际医疗专区经多方论战后以失败收场,可见其阻力之高,不可低估。
如何在自由经济示范区中加以化解,以避免重蹈覆辙,才是真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