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李克强总理的人生道路上,有过七位引领他前进的恩师益友。 |
李克强是近年来以人文社科背景进入政坛高层的代表人物。在李克强总理的人生道路上,有过七位引领他前进的恩师益友。
1、国学大师李诚为他奠定传统文化根基
李克强祖籍是安徽定远,1955年7月,李克强出生在安徽合肥。上中学不久,由于赶上了特殊年代,从小好学的李克强只好辍学在家。父亲常带着李克强与供职于安徽省文史馆的国学大师李诚谈文论道。
70年代末,李诚去世。正在凤阳插队劳动幷已任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李克强得到噩耗后,悲伤不已,痛定思痛后立志成才以慰藉远去的灵魂。
1997 年5月15日,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李克强在《安徽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追忆李诚先生》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追忆了与恩师交往的点点滴滴,“李先生每天总是端坐在桌前,手不释卷。或执笔圈点,或颔首低吟,日复一日,年年如此。”
李克强对李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先生有着“吃冷猪肉、坐热板凳”的治学态度,有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严谨原则。李诚的言行品行穿越了李克强的青少年时代,以致李克强学识渊博、通晓古今诗书,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龚祥瑞让他了解宪政精神
1977年恢复高考,李克强荣幸地成为北大“七七级”的成员。
北大法律系拥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名师中最著名的当推学贯中西的宪法行政法学家龚祥瑞。聪明勤奋的李克强很快成为龚祥瑞的得意门生。在龚祥瑞的引领下,李克强渐渐着重转向外国宪法和比较政治的学习。
在校期间,李克强已经在学术上崭露头角。在龚祥瑞指导下,李克强与杨百揆、刘庸安翻译了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的名著《法律的正常程序》。该译著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如今仍然一版再版。李克强是第一译者。
3、马石江将他带进了共青团
1982年1月,李克强等27位学生被评为北大优秀毕业生。毕业前夕,李克强雄心勃勃地准备留美考试。
但是,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江看中他的领导才能及沉稳性格,先后十多次找他谈话,要他留校担任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书记。经过马石江的动员,李克强终于选择了留校。
4、季羡林教他为学处世
在翻译《法律的正常程序》时,一天,李克强遇有一词,实在弄不通,恰好因为参加校外一次会议,与国学大师季羡林同住在西苑饭店,就向季先生请教。季羡林先生当即做了回答,但同时又说:“你可以先这样。”李克强当时还不理解他说的意思,当天晚上又发现季先生没有住在饭店,次日季先生返回,即向李克强详细解释了这个词的由来及多种含义。
“我不敢想像季先生是否因为这件事而返校,但我敢肯定季先生当晚认真地查阅了这个词。也许,季先生并不是一定要向我传授某种知识,他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在诠释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含义”。
在李克强看来,马石江把自己带入了共青团事业的工作之中,而季羡林让自己懂得了如何为学与处世。
5、王照华的“点将”
当上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后,李克强仍然保持求学时的锐气。他经常在一些场合对一些重大政治、社会议题发表思想相当解放的独立看法。在1982年北京市共青团七大上选举全国共青团十一大代表时,时任中组部副部长的王照华点将,李克强列席团十一大,并被选为团中央常委。
不久,李克强被正式调到团中央工作,出任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全国学联秘书长。1985年共青团十一届四中全会召开,增选年仅30岁的李克强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6、萧灼基是他硕士学位指导教师
在团中央工作期间,李克强就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李克强当过知青,关注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他以《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文获得经济学硕士,指导老师是经济学家萧灼基。
7、师从经济学家厉以宁
厉以宁教授, 1930年11月出生于南京。1955年毕业于北大经济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资料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
不仅如此,他还是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博士生导师。厉以宁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著书多部,并发表了大量文章,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进行理论探讨,这些都对李克强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本文转载自“李奉先--凤凰博客”,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