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陈庆贵:突围“中国式过马路”困局需改变治理思维

2013年04月10日09:12    来源:湖南红网        字号:
摘要:我请问,设若平时执法以“抽查”示众,问题严重又以“运动式”应急,又焉能不使行人形成侥幸想法?久之,如是想法一旦成为惯性,又岂能形成路人良好的交通意识?

在路口凑够一拨人就走,与红绿灯无关。这种行人无视交通法规过路口的现象被称为“中国式过马路”。即日起,交管部门将依法严管此类违法行为,“带头”闯灯的行人将面临罚款,对于态度蛮横、拒不服从纠正,有妨碍民警执行公务甚至是袭警行为的人员,公安机关将依法严肃处理。(4月9日《新京报》)

无独有偶,8日开始,南京交管部门对“中国式过马路”动真格,闯红灯横穿马路要罚20元。(4月9日《现代快报》)

“中国式过马路”要不要治、有没有法子治不是问题,陷入屡治不愈甚或愈治愈烈的尴尬困局才是问题。谈及“中国式过马路”话题,恐怕“一千零一夜”也说不完;然而说来说去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认为,突围“中国式过马路”困局,不妨化复杂为简单,回归常理和问题本初。就治理主体而言,至少要改变三项思维定势。

首先,运动式思维。平心而论,各地交管机关这些年没少对“中国式过马路”“集中整治”,然而效果大同小异:有苦劳但功劳不敢恭维。因为整治过后人们见到的是,一切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尽管问题成因复杂,但说到底,在于治理机关按照“祖宗之法”、基于一元运动思维“集中整治”,进而导致“闯红灯”事后反复变本加厉成为“老大难”问题。

再者,迷信劝导思维。为整治“中国式过马路”,不少地方想出执法之外的“法外之法”。比如目前交管部门为劝阻行人闯红灯,安排交通文明倡导志愿者,安装信号灯语音提示器等等。应当承认,新法产生过一定作用。但须知,提示毕竟不是执法,志愿者毕竟不是执法者。我在路口就没少见到行人不理会提示劝导我行我素的。少数地方迷信“法外之法”,归根到底是基于执法畏难心理。有交警就坦言,处罚起不到震慑作用,且容易引发矛盾。可以说,正是日积月累的畏难情绪,导致了“放纵—畏难—再放纵—更畏难”的恶性循环。

还有,法不责众思维。毋庸讳言,时下不少地区“中国式过马路”乱象已然发展到法不责众阶段。有两个问题须要厘清:第一,法不责众是不是不执法或报废法的天然理由?当然不是;第二,法不责众到底是谁造成的?当然不是后者。试问,当第一个违规者就被严格执罚,继而“凡违就罚”,会有法不责众吗?我同意一位全国政协委员的观点,“执法者应该有个长期严管的态度,让绝大多数人感受到法律所设的红线不能碰,才能逐渐养成习惯”。执法部门不能一味地将责任推给百姓,而要将法律真正落到实处。事实上,国家层面的道交法以及各地的实施办法,对行人违法都有明确规定,就执法层面而言,法不责众说明执法机关落实法条有问题。我请问,设若平时执法以“抽查”示众,问题严重又以“运动式”应急,又焉能不使行人形成侥幸想法?久之,如是想法一旦成为惯性,又岂能形成路人良好的交通意识?

让我谨慎乐观的是,北京相关人士坦言,此次重提对行人违法严管,不会是“运动式”执法,“交通秩序整治要形成常态化,效果出来以后力度不减,才能保证交通陋习逐渐改善”。当然,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如是信誓旦旦,之前相关管理者也没少说过。总之,突围“中国式过马路”困局,改变治理思维定势才是治本。不信,我们每天上班在路口上都能得到验证。(陈庆贵)

分享到:

(责编:吴杨)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