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4年美国的“重返亚太”给中国带来巨大压力,但其实中国什么也没失去。黄岩岛和钓鱼岛的两次冲突,前者已被中国实际控制,后者的主权争议形势在朝着有利中方的方向发展。中美关系几经摆动,但仍在“正轨”中。 |
美国新国务卿克里昨天高度评价他的首次访华成果,称这次访问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并称他与中国领导人密集会见的13日是“极为积极性和有建设性的一天”。不能不说这是中美关系在各自新班底领导下一个不错的开局。
对中国来说,克里来访不是唯一的外交积极信号。法国被认为“对华友好”的外长法比尤斯刚结束在华的访问,法总统奥朗德本月将访华。同中国艰难磨合了近三年的澳大利亚吉拉德政府一周前刚同中国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此外正在中国访问的冰岛总理将签署欧洲国家同中国的第一个自贸协定(FTA)。
不能因为这些动向就得出中国外交环境“出现改善”的结论。但我们可以就此悟出,去年黄岩岛和钓鱼岛危机先后爆发时一些人高呼中国外交环境“急剧恶化”,甚至称之为“四面楚歌”,也确实属于有些沉不住气。
中国同西方国家交好不太容易,但外部力量同中国真正交恶也越来越难。外界同中国打交道更谨慎和认真,几乎同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同样明显。中国的外交愈加复杂,但我们驾驭复杂性的能力同步上升。
中国的自我称谓常常把“发展中国家”、“大国”等不同倾向的词汇混用。我们有时强调中国的落后,有时谈论中国的力量规模,或者中国的发展速度和潜力。这不是因为中国在用实用主义同世界周旋,而是中国变化太快,我们的自我认识常常矛盾而复杂。把握中国同世界的相互价值关系并选择准确的态度,无论对外部还是对我们自己都不是容易的事。
中国处在21世纪世界变化的核心位置,围绕我们或者跟我们有关的疑团很多。我们真正解开这些疑团不仅需要逻辑的帮助,还需要只有时间才能带给我们的历史悟性。就当前来说,一方面应当开放争议,一方面需要行动上的稳健和成熟。
中国的实力增长和随之而来的外交能力变化在形成一个趋势,这个趋势比很多具体事件的性质更清晰和稳定。现在看来中国能保持这个趋势的现实及历史可能性都不低,而且这种可能性会随着我们自信的增加而增加。
现在国际上能够严重破坏中国人自信的力量越来越少,在中美及中西的很多摩擦中,中国人不再像过去那样容易“感情上受到伤害”。近年来让中国人产生了“不自信”的很多因素其实都是国内的。从国际政治学的角度看,一国国内纷争的增多,通常是它国家力量的负分。
中国社会早已启动了多元化进程,对它的性质、未来的发展程度和将带来的后果,中国社会的看法迄今模糊不清。它会如何影响中国构筑自己的大国能力也不那么确定。
这不是可以很快解决的问题,但大体搞清楚问题在哪里,不被它把我们搞糊涂却很重要。其实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没有什么问题是真正可怕的,最糟糕的是我们看不到问题,或者被问题吓住。
过去4年美国的“重返亚太”给中国带来巨大压力,但其实中国什么也没失去。黄岩岛和钓鱼岛的两次冲突,前者已被中国实际控制,后者的主权争议形势在朝着有利中方的方向发展。中美关系几经摆动,但仍在“正轨”中。
最重要的是中国保持住了国家实力的稳定增长,我们没主动使用自己的实力,但它却在悄然发挥作用,加固西太平洋局势表面纷乱之下的某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