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光远、习仲勋、任仲夷等老一代共产党人的回忆文献里,较为一致地评价了胡耀邦在此间的贡献。 |
昨日是胡耀邦同志去世24周年,《解放日报》刊发周瑞金等人文章,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表胡耀邦旧照,表达纪念。
24周年,时间意义并不算特别。但有一些纪念不是简单的时间标注,而是满含着现实意义,不断触发历史的情愫,即如纪念胡耀邦。这种纪念自觉自愿,普遍存在。24年来,感于胡耀邦的政治家情怀、人格魅力和对国家历史进程的贡献,纪念在不同层面一直真诚地进行。而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新破局的今天,这种纪念更具现实意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经济体制改革。但改革氛围的酝酿,观念的推动,活力的积聚,早就先于经济领域开始。解决“文革”遗留问题、打破教条主义、平反冤假错案等等,一系列拨乱反正工作的成功开展,为改革创造了准备条件。于光远、习仲勋、任仲夷等老一代共产党人的回忆文献里,较为一致地评价了胡耀邦在此间的贡献。
在这些回忆中,胡耀邦也是真理标准讨论的发起者、组织者。换言之,他在打破思想束缚、创造活跃思想氛围上贡献卓著。胡耀邦主持的会议、讨论中,据称就是气氛活跃的,人人敢言,党内民主气象为人称道,这些也散布在大量的回忆文献里。改革之争,早先是思想之争、观念之争,没有思想上的解放,很难想象改革会突破阻力,成功启动,甚至深入推进。真理标准的讨论,迎来最初的改革共识——尊重事物的普遍规律,尊重人类的一般经验基础,也即尊重“实践”。一切来自实践,就要鼓励探索,允许不同意见,容忍错误。我们因此看到日后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即如执政党与时俱进的表现、社会活力的迸发、国家开放性的全面展现。
这一切都体现为改革的破局,国家在发展新方向上打通了开路。改革进入正轨,有着一个循序演进的过程,但改革之破局,无不需要非凡的政治勇气。我们纪念胡耀邦,以及那一代锐意进取的领导人物,正是因为从他们身上看到,政治家在国家求新、求变中所能释放的巨大政治能量。没有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没有一种对国家、国民最真诚的态度,这种能量何由而出?突破改革阻力的最大力量,就是对国家问题最真诚的反思,对国家命运最真诚的关照。在这个意义上,改革之深入,体现为锐意进取成为一种真诚的政治态度,一直延续。
今天,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深化改革的决心得到表达,顶层设计的决心得到展示。但今天改革所面临的阻碍,不再是思想、观念上的,而是利益上的,阻碍之力可能更大,问题或许更为复杂。立足改革的新阶段,我们依然呼唤最真诚的态度。改革是一种手段,某种意义上,它也是一种精神,改革的继续同样离不开一种精神资源。深化改革需要新的破局,要打开更广阔道路,而政治的能量、政治家的作用,有更迫切的需要。
纪念胡耀邦,无法一一评述其具体功绩,但他提供的精神资源堪称巨大,无法否认。正如周瑞金先生在文章中所说:“我们纪念胡耀邦,就要像他那样,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做一个真人、好人、善人,正直无私、坦荡胸怀、光明磊落的人!”社会对他的真诚的纪念,也就是对一种改革精神和政治品质的真诚期待。(肖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