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网络上,不少人言辞直接而激烈地指责中国的大学“很垃圾”,传统媒体虽然平和公允些,但在盘点与追问之间,也大多将其归因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缺失。 |
因为这一点,便对中国教育大加贬斥的言语和思维方式,实则也如犯罪者一般,证明了自身的冲动、不负责任的处事态度,传递、放大了某种狭隘与戾气。
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斗殴致死案、南昌航空大学宿舍腐尸案、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学生持刀伤人案——不过十来天时间里,被媒体曝光的校园命案接二连三,并且勾连起人们对多年前耸动一时的马加爵杀人等类似案件的惨痛记忆,让人心惊而不安。
这一代的高学历年轻人出了什么问题吗?是什么让“象牙塔”沾上了血污?
如果没有芦山地震,对高校命案的关注,几乎便是眼下最热的话题。在网络上,不少人言辞直接而激烈地指责中国的大学“很垃圾”——只顾传授知识,而没有做好学生人格养成的教育。传统媒体虽然平和公允些,但在盘点与追问之间,也大多将其归因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缺失。
但事实上,不论是投毒室友还是持刀伤人,这样侵害他人生命的举动,不必问大学生,恐怕连最愚鲁的文盲都不可能说是由于“法律知识教育的缺失”。如果命案引发的改变,只是从小学就开始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老师配备和培训等方面再加大些投入,让更多专业或不专业的眼睛时时盯紧大学生,虽不致“南辕北辙”,却也搔不到痒处。
大中小学校里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加强,自然不错。但精神与心理的健康、人格养成教育,其实是全社会的事。大学生刚刚从父母保护的羽翼下走出来独立接触社会,正处在人格发育尚未成熟、易冲动失控又心理敏感的时期,个别年轻人犯下罪错、甚至错到再无机会回头,在数千万在校生中只能算小概率事件,并不能代表教育或社会的主流。因为这一点,便对中国教育大加贬斥的言语和思维方式,实则也如犯罪者一般,证明了自身的冲动、不负责任的处事态度,传递、放大了某种狭隘与戾气。
今天的大学早已不是多年前的“象牙塔”。连年曝出的,不只是命案,还有冒名顶替他人读大学的,有导师科研作假、抄袭论文的,有腐败的。从这个角度看,校园更像是大社会的小缩影。校园外有的,校园里便也潜滋明长。
如果一个社会的成年群体大都相信,凭借某种势力如声名、权位、金钱、关系等等,就可以享有高于他人的特权,可以僭越法制、道德等规则,鄙薄其他生命存在的价值、权利与尊严,谋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年轻一代自然不会将规则放在眼里,有意无意之间,学得了敬重钱权、计谋远胜于敬畏生命,一点小嫌隙、一个不如意,甚至就害人性命。
可见,加强超乎个人欲望之上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文化建设不是一句空话,是每个人、每所学校都亟须思考和行动的要事。(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