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选择正如前文所说,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际交往泛政治化的表现,仅仅因为是日本就反对,或者仅仅因为是俄罗斯就同意,就在外交上开了一个以政治挂帅、将政治与国际救援挂钩的不好先例。 |
中国四川省再次发生汶川大地震以来最大规模的地震灾害。事发当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电,对遇难者和家属表示哀悼,并表示日本已做好准备向雅安地震提供最大限度的必要援助。而中方则以“今后有需要支援时会和日方联系”予以婉拒。
不少人为此叫好,互联网上出现一片欢腾,就好似一对刚刚口角过的邻居,一家失火,却对邻居好意帮忙救火不以为然。中国作出这一决策,是“媚俗主义”在一个国家对外交往中的表现,也是外交泛政治化的某种结果,意在迎合部分民众的反日情绪,树立和强化执政者坚定的民族主义立场和民族捍卫者形象。
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中国在拒绝日本的情况下,却欣然允许了俄罗斯198名救援人员开赴震区(消息来自官方权威媒体)。当记者询问这一行为与外交部此前表态不需要外国援助是否矛盾时,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解释是,考虑到灾区交通等客观条件的不便,暂不需要外国救援队、医疗队和救灾物资。但感谢一些国家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援助。此说与事实并不相符,有强词夺理之嫌,难以自圆其说,因此缺乏说服力。
日本对救灾援助是有诚意的。日本内阁审议官谷口智彦22日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表示,日本感谢311时中国对日本的帮助,希望有机会派遣国际紧急救援队去四川,这也正是改善两国关系的好时机,日本也希望回报中国的帮助。他强调,作为地震大国,日本有丰富的救灾经验,红外线、声音等探测生命蹟象工具和搜救犬等专业设备。
另一方面,由于日本政治的右倾化日益明显,中日因钓鱼岛问题关系确实持续紧张。就在芦山地震后一天,安倍晋三在靖国神社春祭时贡献了一份祭品,内阁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以私人名义亲往致祭。
虽然日本具有以救灾行动淡化两国纷争、促进正在恶化的关系改善的意图,但是其从灾难本身出发,向中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帮助中国尽快从地震灾害中走出来,以感恩中国在311大地震中对日本的援助,不仅没有恶意,而且充满善意。
中国的选择正如前文所说,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际交往泛政治化的表现,仅仅因为是日本就反对,或者仅仅因为是俄罗斯就同意,就在外交上开了一个以政治挂帅、将政治与国际救援挂钩的不好先例。至少有三方面的坏处:
一是外交失分。中国此举在外交上得不到半点好处。一码归一码,政治是政治,人道主义援助是人道主义援助,将两者混在一起,并拒绝对方的帮助,在外交上是失礼之举。
同时,中日关系目前恶化势头不减,正需要加强外交接触予以妥善解决,除非中国决意付诸战争,否则放弃任何可能的外交改善的机会、进而通过紧密的外交磋商推进矛盾的缓和与解决,都是不够聪明的。日本方面有此需求,而中国只要不准备启动战争,就难以置身事外。
二是形象失色。中国一贯都反对在国际关系中泛政治化倾向,此番迎俄拒日,底蕴是将政治摆在了首要位置,无疑是自我矛盾。虽然它是中国人好面子的另类表现:不想接受日本援助,受惠于人,从而在外交博弈中处在不利地位,但正是这种自以为是的短视,令中国的国际形象受损。日本311地震时,中国也给予了及时援助,但日本此后在外交上从未对中国让过半毫。
形象受损的第二个方面是在此之后中国将被视为外交手段比较生硬、缺乏灵活性。
中国拒绝日本救援后,日本网友跟帖如云。其中不少人认为,中国有意掩盖地震灾害中的问题和错误。由此观之,对中国树立深化改革、促进政治透明化的开放形象也无好处。
三是救灾失利。日本也是地震多发国家,在防灾救灾减灾以及灾后重建上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如果有日本的帮助,将更有利于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特别是对中国灾后重建,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很多。
(本文转载自“丁咚-凤凰博客”,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