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大概都还记得,初登时代舞台的“80后”也曾遭受巨大质疑。五颜六色的染发,松松垮垮的多袋裤,片刻不离的随身听,像谈论吃饭、喝水、听音乐一样谈论性,这是当时很多人眼中的“80后”形象。 |
今夏,全国将有699万大学毕业生迈出校门,走向社会。他们中绝大多数是“90后”。
每一代人,当他们刚开始在时代舞台上崭露头角时,都会备受关注。与当年“80后”被贴上“娇生惯养”、“自私”的标签,被称作“垮掉的一代”一样,今天的“90后”同样面临社会的质询。独立、反叛、个性张扬、自信而脆弱,是舆论加诸他们的标签;脑残还是栋梁,是社会对于他们的担心。“不是另一代人,而是另一种人”,他们是媒体眼中“难以理解的一代”。
“90后”不是一个简单用数字来分隔的代际,他们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1994年中国加入互联网大家庭,网络从此在“90后”的成长过程中如影随形。网络是魔兽世界,是百度和谷歌,是QQ空间、人人网和微博。在网络游戏里,他们学习竞争与合作,在虚拟世界中探索与建立真实的价值观和规范。通过搜索引擎,他们将世界尽收眼底,毫无阻碍,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模式都不同于上一代人。不同于“80后”对代际标签的反感,“90后”似乎毫不在意社会如何看待他们,他们习惯于在世界面前展露自己,习惯于被关注和评论。
成长于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中,受益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90后”总体上心态更开放,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自我意识更强,注重自我,忠于自我,有想法,有主见。
我们大概都还记得,初登时代舞台的“80后”也曾遭受巨大质疑。五颜六色的染发,松松垮垮的多袋裤,片刻不离的随身听,像谈论吃饭、喝水、听音乐一样谈论性,这是当时很多人眼中的“80后”形象。他们被比作“垮掉的一代”,那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青年,他们身着奇装异服,蔑视传统观念,厌弃学业和工作;他们吸毒,酗酒,醉心于寻欢作乐;他们独立不羁,渴望自由,让美国社会震惊不已。人们指责他们思想颓废、道德堕落,更担心他们将把社会带向何处。但事实证明,无论是美国“垮掉的一代”还是中国的“80后”,他们最终都成长为社会发展的中间力量,并在价值观、行为方式上引领了社会变革。有理由相信,“90后”也终将以自己的方式引领中国的未来。
同时我们不能忘记,除了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600多万“90后”,中国还有规模更为庞大的“90后农民工”。他们正在经历巨大的城乡差异、阶层差异,这些年轻人的感受和心态,同样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我们正在目睹“90后”逐渐成为社会的一股新兴势力,感受到他们给社会文化带来的冲击,疑虑和担心在所难免。但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和理解他们,尽管这或许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因为他们看起来似乎并不在乎是否被理解。面对一代成长中的青春个体,抱持偏见是可笑的,不闻不问是冷漠的,宽容的等待和积极的反思才是对他们最有价值的帮助。
(作者赵霞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