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外,公众对于官方说辞的本能逆反,扩大了谣言的传播。有些时候公众宁愿相信谣言也不相信政府,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 |
12日,一艘海轮途经南京长江大桥时意外沉没。网上疯传仪征“自来水厂取水口附近一艘装满原油的船翻掉了,导致水源污染”,部分江苏市民听信谣言引发了全城抢水。
类似的谣言每隔一阵总会出现,哪怕相关部门对于造谣者“严厉打击”,也阻挡不了造谣者“前赴后继”。群众深陷于对谣言的矛盾心理而无法自拔。虽然人们在事后总是痛斥造谣者,但当下一次谣言到来之时很可能又成为传播者。
当下人们对网络的容忍度随着社会的日益包容而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敢于表达,各种谣言随之活跃。造谣者并非都出于纯粹的恶意动机,更多的只是出于自卫本能,以及对官方说辞一元化的不满。作为传播者的一般公众由于长期居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情急之下很有可能产生轻信。
对于谣言,要回应,要打击,但更要有清醒的认识。谣言不是谎言,也不是主观错误。谣言是一种古今中外都客观存在的现象,现在还没有哪个人类社会完全杜绝了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与其下定“根除谣言”的决心,不如用一种更理性的目光去正视谣言。
谣言大多源于民生与安全领域,公众对关乎切身利益的事情有着更强的知情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公众与官方在信息传播关系中往往不对等,也就是说官方无法满足公众对于所关心事情的知情诉求。信息既不对称,也不公开。
此外,公众对于官方说辞的本能逆反,扩大了谣言的传播。有些时候公众宁愿相信谣言也不相信政府,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官方措辞一元化或是政府之前处理类似事情的失误很可能已在群众心中埋下了偏见。而且突发事件已经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众对于谣言的理性鉴别能力。
因此,官方在事发第一时间公布真相就显得极其重要。除了提高信息发布的速度之外,充足的信息量供给也是必要的。信息发布不仅要求数量多,质量也要高。通过每一次的突发事件,逐步积累政府的公信力。在突发事件之后,政府应该以此为契机普及相关常识。总有一些常识毋庸置疑,总有一些常理不会动摇,这才是成熟的社会心态。
虽然谣言反映了公众自我监控和自我批判能力的缺失,但谣言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消灭”的可能微乎其微,有关部门也不能因谣言而投鼠忌器,反而降低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信息提供的需求量,这比放任谣言造成的损失更加严重。
面对谣言,唯有更加开放。让信息更加及时、充足地传播,让公众成长起来的理性与判断力保障开放社会的健康运转。(肖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