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名家专栏>>汤嘉琛

汤嘉琛:春节,观察中国的文化切片

2013年02月19日09:49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如果我们将春节的变迁,置于更宽广的时间范畴进行审视,便不难发现,如今的春节,早已不再是我们儿时记忆中的模样。透过春节这个文化切片,我们可以用一种直观的方式,深入观察中国社会的肌理和病灶,进而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补齐现代化城镇化进的精神程短板、激发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对症之方。

当烟花爆竹的声嚣逐渐隐去,当节日时的空城再度车水马龙,当上班族重新开始朝九晚五,春节就像一件一年只穿一回的礼服,被我们暂存在了时光的衣橱。站在春节的尾巴上,咂摸着过年的余味,很多人可能觉得,今年这个春节,似乎与往年毫无二致——春运路途依然困顿颠簸,春节晚会依旧乏善可陈,春节的最大主题依旧是聚会与吃喝,就连媒体上关于年味渐淡的讨论,都已经是老生常谈。

然而,如果我们将春节的变迁,置于更宽广的时间范畴进行审视,便不难发现,如今的春节,早已不再是我们儿时记忆中的模样。无论是春节期间的年俗,还是春节的影响力,抑或人们对春节的态度,全都以一种不易觉察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种春节之变,正是我们观察中国之变时,一个绝佳的文化切片。

春节成为中华文化谱系中,传承最完整的一个传统节日,关键原因在于,这个节日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情感和文化意义。春节是阖家欢乐的时刻,春节是走亲访友的时节,春节是品美食穿新衣的良机,这些观念和认知,从小就植根于我们的生活,伴随我们成长,并因此具备了某种心理惯性;同时,春节也是慎终追远和缅怀先人的时刻,是祈福纳祥与传承文明的时机,是检阅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良机,它蕴含着中华儿女熟知的文化密码,已成为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在这个社会、文化、经济都急剧变化的时代,春节的仪式意义和精神内核或许不会轻易改变,但春节的文化符号却在移风易俗中不断更新。从最原始的走家串户,到后来的电话拜年、微博拜年、微信拜年,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从央视春晚独霸荧屏,到各具特色的地方卫视春晚盛宴,再到风生水起的网络春晚、打工者春晚,节日文化的多样与多元也前所未有;从全民燃放烟花爆竹到更加注重安全和环保,从大鱼大肉“剩宴”不断到热捧“光盘行动”,从围坐火炉嗑瓜子、看春晚到举家旅游过年,我们的年俗正变得日渐理性和丰富。

所有这些与时代洪流同步的变化,并没有摧毁中国春节所包含的乡土情结、亲情认同和文化共振,相反,它们给春节打上了信息化和全球化的鲜明印记,让这个古老的东方节日焕发出了现代气息。人们欢度春节的形式已经与时俱进,但这个节日仍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生活信仰,它所折射的家庭归属感也并未减弱。

春节之变,还表现为这个中国节日的世界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早些年,还只有一些海外媒体会零星地关注春节,其焦点也是舞龙、舞狮、饺子、烟花等中国元素所建构的异域文化景观,但如今的春节,已成为外媒观察中国的窗口;相信很多人也已注意到,国外政要的问候与祝福,已成为中国年的一道“例牌菜”,有些国家甚至将春节定为了法定假日;国外的很多商家,也开始抓住春节这一巨大商机,开展各类促销活动。春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正穿越文化和地理的边界。

与春节的世界影响力相匹配和对应的,是在海外工作和生活的华人越来越多的现实,是中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世界共识,是中国文化在进一步探寻与世界“接轨”时取得的卓越成效。与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进步一样,中国在文化层面“软实力”的提升,也是审视今日中国的现状与未来的重要维度。

春节的变化,与时代变迁和国家发展同步同轨。梳理春节之变,正是反思传统与现代如何有机融合的契机。从春节的新气象、新趋势、新问题中,我们能看到中国发展的成就与辉煌,能体悟到中国社会思潮与民众心态的变化,同时还能觉察到中国社会在转型期所面临的一些新矛盾。透过春节这个文化切片,我们可以用一种直观的方式,深入观察中国社会的肌理和病灶,进而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补齐现代化城镇化进的精神程短板、激发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对症之方。

(作者为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责编:邹雅婷)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