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南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海外网>>评论

熊建:坐“地”就可生钱

2013年09月23日08:2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字号:

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土地承包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但没有解决农村产权的构架问题。比如,农村土地产权是集体所有,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对这块地的使用权可不可以转让,可不可以卖,没有发言权、支配权、决策权。

土地的所有权是一种财产权,使用权也是一种财产权。既然农民没有“三块地”(宅基地、承包地、林权用地)的财产权,也就无法普遍融资质押。数据显示,中国贷款余额中,农民家庭贷款1%都不到,城市居民倒有15%——主要是住房按揭贷款。因此,农民不贷款,主要原因不是技术问题,不是态度问题,不是银行俯不下身,关键是农民个人没有资产可以抵押。

现在,我国农民年收入中90%多是劳动收入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的钱,家庭财产性收入不超过3%。这是中国农民长年不脱困,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以田东为代表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其实就是做了一个新型的确权工作,让农民有资产可以去抵押贷款,去做买卖也好,扩大种植规模也好,都能有利于增加农民整体的财产性收入,相当于挖开了农村沉睡已久的金山。

(责编:张婷)

分享到:

土地,改革

时政国际评论台湾华人文史财经

最新热点>

北京10余男子小区内玩集体“性派对”被抓(图)

蒋介石死亡之谜:宋美龄下了一道“催命符”

热图>

视频>

论坛热帖>

热点推荐>

张家口50万亩防护林老化 风沙或威胁京津

上官婉儿墓考古再透细节 三大谜团逼近历史真相

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招商|县域|环保|创投|移民|书画|华商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