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南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9月27日10:02|来源:东方网|字号:
南宁市首次就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立法。其中明确规定:拒绝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经劝阻仍不改正的,驾驶员、乘务员可拒绝为其提供营运服务。意见稿一出,立即引来广泛关注。(9月27日《人民日报》)
所谓“拒绝提供服务”,不就是不让座要赶下车吗?
然而不让座就该赶下车,就能赶下车吗?南宁这个规定,显然是个馊主意。而这样一个馊主意,竟然还会被当作地方法规,更是匪夷所思。乘坐公交车,给老弱病残让个座,理所当然。一些乘客不给老弱病残让座,屡有所见。说这种现象是社会之痛,并非夸张。然而此痛无论如何也是属于道德层面的问题,倘若以立法形式对其惩治,岂不是制造“冤假错案”?
且不说这个法规没有可操作性——既然规定乘客不给老弱病残让座要被罚,那么一车乘客,哪个必须让座,哪个可以不让,由谁说了算?是驾驶员、乘务员想罚谁就罚谁,想赶谁下车就赶谁下车吗?如果公交车上不让座要赶下车,那么市民若有不文明行文,难道要被赶出城?南宁这个规定的死穴更在于,不论哪个乘客,上车买了票,就是和公交公司订立了契约,公交公司有义务把其送到相应的站点,而没有权利因为其不让座而单方面解除合同,更没有权利赶其下车。倒是乘客如果问一声:坐车买票该有座,公交公司没给座,是否也该被赶出市场呢?
将道德层面的问题用法律手段处治,既违反立法精神,更面临“剪不断、理还乱”的局面,最终必然把法律套牢。既然所立之法本身就“先天不足”,一旦冒然推出,出现大量的“违法”现象几乎是必然的。倘若“违法必究”,该会有多少人成为“罪人”;要是“法不责众”,那又将置法规于尴尬境地,损害法律的尊严。而可以预料的也是必然的结局,就是变成“短命法规”。
在制订规章制度乃致法规的时候,未作周密考虑就草率行事,以至制度法规刚刚出台,就进退两难,要么朝令夕改,要么法如空文,这样的教训已有不少。要想得正着,不能靠歪打。立法是极严肃的事,对某件事情是否需要立法,不能仅仅凭想当然。一拍脑袋就决策行不通,脑袋一拍就立法同样行不通。法律法规需要尊严——把法律法规当成“以毒攻毒”,本身就是亵读了法律法规。对南宁此举,我们或许可以用“好心办错事”解释,然而总是“好心”总是“办错事”,又怎能让人释怀?
权大还是法大,政府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是越位,什么是错位,这些话天天在讲,早已耳熟能详。然而讲来讲去,平常时节也点头称是,一碰到实际向题,却马上故辙重蹈,搬出了行政权力来越俎代庖。南宁这个不让座就赶下车,就是又一个提醒。它再次警示我们,权比法大,不仅损害了政府形象,更凸现了政府法治精神的缺失和政府自身改革的必要和迫切。如何制约和规范行政权力,促使政府依法行政,这必由之路仍是任重道远。
(责编:牛宁)
好心,乘客,罪人,违法必究,冤假错案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