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 正文

洪丹:铲除水泥锥 也是一种温度

2013年12月03日09:13|来源:南方日报|字号:

  为防驱流浪者栖息天桥底下影响市容,10年前有关部门曾在众多天桥底下浇筑水泥尖锥。2012年夏,广州“水泥锥”一度引发广泛关注与质疑。近日有记者再次巡城发现,水泥锥已无踪影,被悄然铲平。

  天桥底下固然不应是流浪者的安居之所,但用一个个矗立的水泥尖锥驱赶流浪者,显然有悖“厚于德”的广东精神和“开放包容”的广州城市精神,尽管各个部门都纷纷否认铲锥是自己的行为,但是,把这些突兀的水泥锥铲除无疑是值得嘉许的。今年初,市建委主任侯永铨就曾表示,水泥锥确实不人性化,将对其进行改造,同时利用天桥下的空间建市政设施和绿化,逐步解决水泥锥的问题。民间对水泥锥的持续拷问获得了官方的友善回应。如今,对于水泥锥的“锥”问可以告一段落。

  铲平了水泥锥,不意味着可以彻底解决高架桥下空间流浪者聚集的问题,事实上,他们已经再度回到了高架桥底。在位于海珠区的客村立交桥底层,尽管那片空地外围用上锁的铁栅栏挡住,但依然没能拦住流浪者进驻的脚步。高架桥底不应成为流浪者栖息之地。今年1月,市交委出台了《广州高架桥下利用空间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对高架桥下空间如何使用进行立法管理探索,尽管管理办法尚未正式出台,但草案规定桥下空间的使用有六准六不准:可用作公交站场、停车场、环卫绿化配套设施房等,但禁止用于开设洗车档、修车档、加油站、餐饮店、集贸市场等。亦是说,桥底空间公益性优先于商业性,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有着清晰的价值取向。拆除了“水泥锥”并重新思考城市公共空间价值的广州,走向了更为开放与包容的城市理念。

  流浪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如果一味动用野蛮执法来驱逐,势必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如何安置流浪者,给他们一个相对安全、卫生的环境,是考验执政者的智慧。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看,流浪乞讨人员聚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隐患,存在着影响市容市貌的问题。但从现代的观点来看,城市管理者与流浪者,并非对立冲突的敌对双方。“让流浪人员有个落脚之处”是政府首要考虑的。事实上,各个城市都已经建立了收容所,但为何为数不少的人仍选择“流浪”这种异于常人的生活方式,是其心甘情愿的选择,抑或是对设施不满?这些问题都值得商榷,只有弄清楚“流浪”的真正原因,才能找出解决办法,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流浪者不断占住诸如高架桥底之类的公共空间。在另一方面,现行的救助方式主要是针对物质上的救助,而心理救助近乎空白,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救助人员本身的心理救助技能有限,而心理培训也不是一年半载能完成的。所以,心理救助这块急需社会力量的加入。短期的救助无法解决反复的问题,重点是建立长效机制进行根治。比如在救助方面可否与慈善结合,以及是否有教育、心理等机构对流浪人员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等。

  流浪者问题是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痼疾,但一个城市对待他们的态度,反映了这个城市对待弱者的价值取向。有时候温暖或许是一床棉被,但更有温度的或许是关注的眼神。(洪丹)

(责编:邹雅婷)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水泥锥,流浪者,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盘点世界各国文艺兵和劳军拉拉队(组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圆脸大赛”爆红网络 圆脸惹人爱完爆瓜子脸

盘点香港10大豪门媳妇(组图)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