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3年12月08日10:12|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字号: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12月5日表示,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制定完成,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将在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外语科目实行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以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12月5日新华网)
尽管长期以来,人们对高考是否应该文理分科争论不已,陷入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实际上,“百科全书式”教育的时代早已过去,加上知识的交叉融合只是创新的充分条件之一,而非必要条件,坚持文理分科也不能必然减轻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负担。因此,是否文理分科,本就不是关键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不分文理科”,学生和家长都不用再为选科烦神了,这是好事。
为了化解人们对取消文理分科之后负担加重的担心,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的办法。但如果继续依据教材采取“大综合”或者“小综合”的方式,表面上的考试科目确实减少了,但实质上的应试负担依然不会少。即使明确了只考哪几门,如果教学仍主要将学生脑袋视为知识记忆的“仓库”,考试仍主要是考察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还不断在所谓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上做文章,学生的负担就依然不会减轻。
高考具有基础教育“指挥棒”的功能,因此高考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进行。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如果说“立德”还比较容易理解和形成共识的话,何为“树人”,党的十八大报告也鲜明地给出了答案,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如果说今天只是昨天的模拟或放大,那么明天必是今天的创新。现代教育与传统的根本区别在于,不仅要传承和接纳现实,更要面向未来,设计未来,为未来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高考改革,我们不仅要关注“考什么”,是以考知识为主,还是以考能力为主。更要关注“怎么考”,是以解题来考,还是以实践来考,抑或立体多侧面来考,这才是高考改革真正的切入点、关键点、焦点和难点。考什么,教什么,所以传统的教学就是知识的授受,学生的创新思维、人格塑造、探究欲望、态度形成、社会认知发展等基本上都被排斥在外。怎么考,就怎么模式化,就怎么强化训练,所以无论怎么提倡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就是挥之不去,学生总体上仍只是一个“应试机器”,而不是一个真正富有生命意义的个体。
现行高考设计的弊端基本已经显现,明确大体改革方向与思路并不太难,真正的难的是细节和执行问题,尤其是高考命题和考试方式。只有真正将这种导向传递给教学,让教学成为师生共同的富有生命意义的活动,让学生成为自身生命的体验者、兴趣的发现者、美德的培育者、认知的构建者。这样,我国的教育才会逐步真正走出应试的泥淖。(郭文婧)
(责编:邹雅婷)
高考改革,树人,立德,高考命题,考试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