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 正文

雪珥:莫让激烈情绪影响“毛诞节”

2013年12月20日07:26|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字号:

最新一期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登一篇题为《毛诞节快乐》(Merry Mao-mas!)的文章称,即将到来的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作为“进入网络社交媒体时代以来第一个重要纪念日”,“无论左派,还是右派,都不会轻易沉默”。

“毛诞节”(Mao-mas)这个英文新词,无疑是媒体与时俱进的产物,它将“圣诞节”(Christmas)一词中的“基督”(Christ)替换成“毛”(Mao)。毋庸讳言,如何看待毛泽东,正如同许多别的话题一样,在一个日益开放的中国社会有着越来越多元的解读。

在互联网上,有关毛泽东的争论,在若干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分歧出现的本身,无疑是当下中国言论尺度及舆论环境宽松程度的最有力注脚。平心而论,这应该列入改革红利之一。

其实,仔细检视对立双方的各种表达,可以发现在分歧的表象下,至少有着三个共同点:一、不满于中国的现状;二、热衷于情绪化的极端表达;三、不屑于求同存异。

不满于现状,的确是当下中国的基本国情,本身亦应该是进步的动力。分歧的焦点,不在于对现实的批评,而在于如何改变现状。这是任何一个转型社会的常态,双方如果都能摆事实、讲道理,这种分歧无非就是对于“技术操盘”细节上的不同见解而已。

问题在于,这种分歧往往被有意无意地掺杂了过多情绪。任何极端的评判——包括极端赞美和极端诅咒,往往并非针对评判对象本身,而更多是借题发挥。情绪化表达,进而被人为拔高成某种程度的政治原则,这种泛意识形态化的结果,就是对表达者本身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绑架。

求同存异本是现代社会的公共必需品,应随着改革的深入而拓张。遗憾的是,在情绪化对立之下,“存异”往往变成“去异”。这或许凸显了一个深层次问题:如何拓展更通畅的表达渠道,一种有事说事的渠道。这种渠道,对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来说,无疑是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博弈平台。

值得警惕的是,在所谓分歧的背后,两边或许都有着少数人,希望通过加剧分歧、加深鸿沟而收获更多民意资本和政治利益。除旗号不同,他们有相当广泛的共同点:为批判而批判,甚至为推翻而推翻,从来不需考虑如何解决具体的建设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贴牌代工的“民主”次品,与盗版“社会主义”一样,都是中国的灾难,以前是,以后也是。▲(作者是澳大利亚华人学者)

(责编:宋胜男)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毛诞节,分歧,圣诞节,基督,民主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盘点世界各国文艺兵和劳军拉拉队(组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圆脸大赛”爆红网络 圆脸惹人爱完爆瓜子脸

盘点香港10大豪门媳妇(组图)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